編輯同志:
我是庫區(qū)的一名鄉(xiāng)干部。多年來,我盡心盡職地干好本職工作,自認為是一個稱職的黨員干部。前段時間,我們開會組織學習了市委二屆九次全會精神。市委書記汪洋說,庫區(qū)干部要沖出心理的“大山”,突破思維的“峽谷”,以開拓的勇氣去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聽到這些話語,我感覺一股熱血涌上心頭,萌生了一種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沖動??墒?,散會后,當我回到現實生活中,坐在辦公室里面對枯燥的工作,卻又感覺一籌莫展,不知道該如何沖出心理“大山”,突破思維“峽谷”。
我在一個移民任務十分繁重的鄉(xiāng)工作,每天都要面對很多移民,雖然沒出什么大問題,但我總感覺工作很被動,總是移民有問題了才想到如何去解決。有一段時間,我曾在會上建議關口前移,主動上門為移民服務,但馬上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只要移民不找麻煩就行了,你還要主動上門找麻煩,路費、伙食費哪個出?”一句話嗆得我說不出話來。
看到大家紅眉綠眼地看著我,我也不好再說什么。只好天天坐在辦公室里按部就班地工作。尤其是現在,移民工作眼看就要掃尾了,一些同志認為終于大功告成了,可以松口氣了,工作也不像以前那樣努力了。下班后,“燙點麻辣燙,打點小麻將”成了我們的生活寫照。
再說說招商引資吧。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偏僻鄉(xiāng)來說,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工業(yè)企業(yè)。前些年,有一個浙江商人想來辦廠,但在土地價格上一直談不攏。鄉(xiāng)領導有著自己的“小九九”,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能給財政帶來多少收入,能給自己帶來多大政績。然而人家是商人,他們想的是如何賺錢。就在漫長的討價還價之中,鄰縣的鄉(xiāng)鎮(zhèn)知道了,馬上展開攻關,很快這位商人就移情別戀了。
外商的離開,我們很多干部并沒有感到遺憾,反而私下嘀咕:這些商人精得很,想賺大頭,門都沒有。這事以后,干部們更熱衷于聯系對口支援單位,向對口支援單位伸手,因為見效快,實惠,所以大家都樂此不疲。我真不知道,當我們的開支又顯得捉襟見肘時,還好不好意思再向對口支援單位“獅子大開口”。
在這個環(huán)境里,我只能選擇隨波逐流,不這樣做反而行不通。我也曾經熱血沸騰過。針對我縣的一些歷史文化遺址,我提出了成立文化研究協會,做大做強旅游產業(yè)的構想。那個構想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整合了一些專家學者的意見。臨到送審時,我又退卻了,我認真考慮了這個項目,覺得投資周期長不說,市場也無法預測。要是搞砸了,我承擔不起這個責任。最后,我權衡再三,放棄了這個策劃。現在,我看到一些兄弟縣都大打文化牌,旅游景點做得紅紅火火,又感到很后悔。
我也曾經到江浙沿海一帶考察過人家的經濟發(fā)展。我認為,他們的經濟好,主要是占了天時地利,靠近海岸線,商貿活動本身就很頻繁。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想不發(fā)展都難。況且,他們發(fā)展經濟的起點都很高,俗話說“以錢生錢,賺錢不難”,就是這個道理。他們的好多經驗在我們庫區(qū)根本用不上。
我是一個很矛盾的鄉(xiāng)干部,既想大干一番,又瞻前顧后,怕這怕那。鄉(xiāng)里傳達市委二屆九次全會精神后,我們也每天把“思想大解放”的口號吼得震山響,但就是落實不到行動上。跟汪書記提出的始終保持超一流的精神狀態(tài)和工作勁頭要求相比,我覺得很汗顏,又很困惑,明知自己身處“大山”中,為何就是走不出去?大環(huán)境如此,我個人又能怎么辦呢?希望你們能為我指點迷津。
一個困惑中的庫區(qū)干部秦 源
2006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