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這里就是眾多民族北上南下遷徙,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各民族間文化互動融合,形成了紛呈繁雜、極具多元性的康巴文化——
甘孜州不僅是我國的第二大藏區(qū),也是康巴的核心區(qū)。千百年來,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們創(chuàng)造了燦爛多彩、底蘊深厚的康巴文化。在前不久評選出的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甘孜州就有6個項目榜上有名,在我省各市、州中名列第一。
多元性是康巴文化最重要的特點。康巴文化是以康巴藏族文化為主體的多民族文化系統(tǒng)。在康巴地區(qū),除藏族這個主體民族外,在瀘定形成聚居并雜居各地的漢族,瀘定、九龍兩地的彝族,康定、丹巴、巴塘的回族以及散居全州的羌族、納西族、蒙古族等,都是康區(qū)的世居民族。他們在康區(qū)的歷史,多則上千年,少的也有一兩百年的時間。這些民族雖然雜居在藏族社會之中,在局部范圍內形成小的聚居,其文化必然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藏文化的影響。但是,無論是漢文化、羌文化、彝文化還是納西族文化、伊斯蘭文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自己的個性,并在當?shù)匚幕到y(tǒng)中占據(jù)一席之地。
康巴文化的這種多元性特征的形成,與該地區(qū)特殊的人文地理密切相關。從南北方向上看,這一地區(qū)地處“藏彝走廊”的核心地段,中國古代南北民族的交流主要是通過這條走廊實現(xiàn)的。從東西方向來看,康巴又是藏、漢文化的交匯處。這種特殊的人文地理位置,給該地區(qū)的文化打上多元性的烙印。
作為康巴的核心區(qū),甘孜州民族文化優(yōu)勢十分明顯。該州是我國歷史上早期民族頻繁遷徙的“民族走廊”的腹心帶,又是內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樞紐和藏漢貿易的主要集散地,是“茶馬互市”的中心,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種文化在這里相互碰撞、吸納,從而形成了既有與其它藏區(qū)相同的藏族文化共性,又具有自身多元性文化歷史印記的鮮明地域特征。甘孜州德格縣與西藏拉薩、甘肅夏河同稱為藏族三大古文化發(fā)祥地。
康巴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雪山下的寶庫德格印經院、英雄史詩《嶺·格薩爾王傳》主人公的故里享譽世界。佛教文化在藏區(qū)有獨特的魅力,全州有400余座藏傳佛教寺廟,特別是德格八幫寺、更慶寺、竹慶寺,白玉的呷拖寺,理塘的長青寺、科爾寺,甘孜的甘孜寺等在藏區(qū)享有很高的聲譽。還有以康定情歌為標志的“情歌文化”以及川藏“茶馬互市”中心形成的鍋莊文化,藝術地再現(xiàn)了勤勞勇敢、熱情善良的康巴兒女的精神風貌。正如歌中唱到的“血管里響著馬蹄的聲音,眼里是圣潔的太陽”,“胸膛是野心和愛的草原”。深入康巴人的生活,你才會理解,不管環(huán)境如何惡劣,生活遭遇怎樣的艱辛,他們已將這種生活賦與了新的內涵,那就是在他們勇敢、粗獷、豪放的性格里蘊含著一種少見的樂觀和執(zhí)著。他們始終堅信:“明天的太陽一定會從東方升起”——勇敢地闖蕩世界,盡情地享受生命,仁慈地善待生靈,不斷地積德行善。
月亮彎彎喲,康定溜溜的城??蛋停找娉蔀槊褡屣L情旅游和生態(tài)文化旅游的目的地,成為多少年來人們不斷找尋的“最后的香格里拉”。
相關鏈接:康巴地區(qū)
“康(Khams),是藏語的音譯,亦譯作“喀木”,字義是指“邊地”。作為地域概念,“康”指我國藏族三大聚居區(qū),即衛(wèi)藏、康、安多之一部,故又稱“康區(qū)”或“康巴”地區(qū),其范圍大體為東起四川的二郎山,西至西藏的丹達山,南含云南的迪慶高原,包括現(xiàn)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全部、西藏昌都地區(qū)大部以及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和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部分操康方言的地區(qū)?!翱怠痹跉v史上并沒有固定不易的疆界,但今四川的康定、甘孜、德格、理塘、巴塘至西藏的昌都一線,歷來都是康區(qū)傳統(tǒng)的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區(qū)。本文所說的“康”主要指康東即今四川甘孜藏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