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最優(yōu)原則與個人自由至上原則可能是不能同時存在的
如果認同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些自由,比如睡覺時選擇側著睡還是躺著睡、自己房間里的墻壁顏色是涂成白色還是黃色,應該不會引起多少爭議。應當承認,這一類行為既沒有冒犯他人更沒有侵害他人,因此可以把這些行為選擇稱之為個人擁有的最小限度自由,即所謂自由至上原則。
還有一項原則應該也不會引起什么爭議,即在對兩種行為或狀態(tài)甲與乙進行選擇時,如果至少有一個人認為甲比乙好,而其余所有的人都認為甲不比乙差,那么社會也應該認為甲比乙好。我們知道,這項原則就是帕累托最優(yōu)原則。
最小限度自由原則和帕累托最優(yōu)原則一直以來均被認為是不證自明的基本準則??墒?,獲得1998年度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的印度裔學者阿馬蒂亞·森卻在1970年證明了,這兩項原則可能存在相互的沖突。其證明過程非常簡單,森用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來進行說明。
有兩個讀者A和B對《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這部小說的看法很不一致,在A和B選擇是否讀這本小說時可以有三種狀態(tài)組合,狀態(tài)X是A讀而B不讀,狀態(tài)y是B讀而A不讀,狀態(tài)z是兩個人都不讀。A是一個思想保守的衛(wèi)道士:他希望最好誰也不讀這本帶有色情意味的書;但如果一定要有人讀時,他寧愿自己讀不愿讓B讀,因為他堅信自己有足夠的意志控制力來拒絕這本書的不良教化;他最不能容忍的是只有B讀,他非常擔心B會從讀這本書中受到精神毒害。因此,A對這三種狀態(tài)的偏好順序是z>x>y。B則是個思想解放的前衛(wèi)青年,他最希望人人都能欣賞這部小說,尤其是愿意看到像A這樣的衛(wèi)道士也放下架子讀它,他一方面是想挽救這個老頑固,同時也想捉弄捉弄他、看看這個偽道學的狼狽樣;要是A實在不情愿讀他也愿意自己讀;他最不能接受的是這部小說被查禁。因此,B的偏好順序為x>y>z。
按照個人自由至上原則,現(xiàn)在對這三種狀態(tài)進行比較。比較×和z時,應該認為z要優(yōu)于×。狀態(tài)×是想讀的人讀不成,不想讀的人卻偏要讀,狀態(tài)z是兩人都不讀,根據(jù)自由至上原則,A不喜歡讀這本書的意愿屬于被尊重的最小自由,他不應該被強迫閱讀這本書,因此,社會評價應該認為狀態(tài)z要優(yōu)于狀態(tài)x。同時對狀態(tài)y和z進行比較。狀態(tài)y是思想開放的B讀這本書,按照自由至上原則,B讀這本書與他人無關,既然他喜歡讀這本書,那么他的這一自由就應該首先受到尊重和保護,因此社會評價應該是狀態(tài)y優(yōu)于狀態(tài)z。所以按照自由至上原則,狀態(tài)z即兩人都不讀比×即不愿讀的人卻被強迫讀要好,而且狀態(tài)y即愿意讀的人讀要比狀態(tài)z要好。這就是說,從自由至上原則出發(fā),社會對三種狀態(tài)的評價是y好于z且z好于x,去掉中間狀態(tài)z,則y優(yōu)于x也成立,其含義是把書交給B。
但是如果遵循帕累托最優(yōu)原則,結果恰恰相反。因為根據(jù)兩個人對三種狀態(tài)的偏好排序是,A的選擇是認為狀態(tài)z優(yōu)于x且×優(yōu)于y,B認為狀態(tài)x優(yōu)于y且y優(yōu)于z,觀察這兩組個人偏好的順序可以看出,兩個人都同意狀態(tài)x優(yōu)于狀態(tài)y,根據(jù)帕累托最優(yōu)原則,則社會的選擇是x優(yōu)于y。然而,這卻與根據(jù)個人自由至上原則得到的結論恰好相反。
森證明的這個結論即是著名的帕累托自由不可能性定理。這則定理背后的寓意是:帕累托最優(yōu)原則與個人自由至上原則可能是不能同時存在的,要么帕累托最優(yōu)原則被違背,要么是自由至上原則被放棄。毫不夸張地說,帕累托自由不可能性定理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發(fā)現(xiàn),它對固有的關于自由的知識和理念形成了強烈的沖擊。此類沖突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頻繁發(fā)生,如延安黃碟案、鐘南山院士呼吁收容流動人口、強制禁止乞討、反對同性戀的人士對電影《斷背山》的抵制等等??梢哉f,這一定理是對關于自由的種種爭議的高度抽象和總結。
當然,有論者或許會反駁說,在森的不可能性定理中,造成個人自由與帕累托最優(yōu)原則不相容的原因是個人偏好的某種外部性。一般來說,個人偏好只能是自我的、不能將自己的偏好強加給其他人且更不能以強加給其他人的偏好來進行社會層面的選擇。比如在這則故事中,A對B是否閱讀該書的關注程度甚至超過了他自己是否閱讀該書,并且對本應該屬于B自己決定的選擇持莫名其妙的反對態(tài)度,即堅決不希望B讀這本書,而不管B自己的意愿如何;同樣,B對A是否閱讀該書的關注程度也超過了他自己是否閱讀該書,并且對本應該屬于A自己決定的選擇持反對態(tài)度,堅決希望A讀這本書,而不管A自己意愿如何。于是,在對這些具有外部性的偏好進行選擇時,按照帕累托最優(yōu)原則就會得出×優(yōu)于y,而這一結論的出現(xiàn)是由兩位“關心他人勝于關心自己”的外部性造成的。如果兩位都只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而不去關心他人的選擇是什么,尊重一下他人的自由選擇,則不會出現(xiàn)不可能性。
不錯,如果能對個人的行為進行約束,界定好個人自由的范圍,不將這種具有外部性的偏好視為個人自由并納入到社會層面的選擇之中,的確是可以消解不可能性。可是,這一批評并不那么有效,因為依然要追問的是,為什么一個人就不能對他人的行為進行約束?森的不可能性定理事實上揭示了一個高度普遍性的問題,即合理界定個人自由的限度是人們結成社會、消除人與人之間沖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