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期間,希特勒軍隊入侵法國,將英法聯(lián)軍圍困到法國的海濱城市敦刻爾克。就在德軍狂轟濫炸后稍事休整之際,英國海軍調動所有船只,用9晝夜時間,將被圍困的33萬盟軍和裝備,通過英吉利海峽全部搶運到了英國。這次撤退,即世界戰(zhàn)爭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在這次大撤退發(fā)生前一年多時間里,在世界東方反法西斯戰(zhàn)場,也發(fā)生了一場十分相似的大撤退。那是1938年,地處長江三峽下游的宜昌,由民生公司總經(jīng)理盧作孚指揮船隊,冒著日軍的炮火和飛機轟炸,搶運戰(zhàn)時物資和人員進川,從而保存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命脈。
撐爆宜昌
峽口之城宜昌,素有“川鄂咽喉”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1876年,中英簽署《煙臺條約》后,宜昌被辟為通商口岸,它又成為長江航線上的一個重要轉運港。
1937年11月南京淪陷,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并確定四川為戰(zhàn)時大后方,進出四川的通道就成了抗戰(zhàn)的重要運輸線。當時入川,少有公路,更沒有鐵路,惟一只有走長江水路。而宜昌以上的三峽航道狹窄,彎曲復雜,灘多浪急,險象叢生,有的地方僅容一船通過。1500噸以上的輪船不能溯江而上,所有從上海、南京、武漢來的大船,當時都不能直達重慶,乘客和貨物都必須在宜昌下船“換載”,轉乘能走峽江的大馬力小船,才能繼續(xù)溯江進川。
1938年春,隨著國民政府的西撤,大批人流、物流,冒著敵機的轟炸,從長江下游、華北、華中地區(qū)涌向宜昌。1938年10月,距宜昌僅300公里的華中重鎮(zhèn)武漢淪陷后,這股撤退潮一時達到高峰。
此時,只有10.5萬人口的宜昌城已被滾滾而來的難民和源源不斷運來的戰(zhàn)時物資撐得爆滿,所有的旅店、客棧、學校,都擠滿了人,不少人只有露宿街頭,棲身屋檐下。人們都焦急盼望能盡快讓他們“換載”上船,而人多船少,為購船票,往往一等就是半個月或一個月。
同時,由于中國軍隊第三十三集團軍張自忠部,正在漢水防線阻擊日軍,大批難民和傷兵還在不斷地涌進宜昌,幾十萬出川抗戰(zhàn)的部隊和裝備,也亟待通過長江航線,奔赴戰(zhàn)場。
1938年秋,宜昌江邊從一馬路到13碼頭數(shù)里長的空地上,已被密密匝匝的各種亟待轉運的貨物擁塞得水泄不通。而此時日軍正在瘋狂地向宜昌推進,敵機不停地飛臨宜昌轟炸。
這些人和貨物要轉移,必須依靠盧作孚的民生輪船公司,因為當時能走峽江的,只有民生輪船公司的22艘輪船和2艘外輪。
盧作孚的運籌之功
1925年,盧作孚以實現(xiàn)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為目標,成立民生輪船公司,靠鄉(xiāng)親、朋友、地方紳士的支持,以8000元資本購買了艘僅70余噸的小客船,艱難起步,幾年即統(tǒng)一川江航運,迫使外國航運勢力退出長江上游。民生公司由小到大,艱辛發(fā)展,10年后,相繼在上海、南京、武漢、宜昌等地設立分公司,成為我國內河航運最大的民營企業(yè),也是長江航運的主力。
盧作孚在民生公司輪船船艙和職工宿舍的床單上印著一副聯(lián)句,可見他的胸懷:“作息均有人群至樂,夢寐勿忘國家大難。”他要求民生的每個員工都要做民族的精英,他經(jīng)常對員工們講:“我們應一致反對的是空談,應一致努力的是實踐;天下事都艱難,我們如能戰(zhàn)勝艱難,天下便無艱難事?!?/p>
1938年10月23日,盧作孚到達宜昌。半個多月前,他拒絕了國民政府軍政部的命令,此命令要他將民生公司所有船只一律開到武漢長江下游田家鎮(zhèn)鑿沉,用以封鎖江面,阻攔日軍軍艦沿長江進犯武漢。他反對這種自毀家園以絕敵路的做法。他要竭盡全力,組織他的船隊參加抗戰(zhàn)救亡。
當時,在宜昌民生公司,樓上樓下都是焦急盼望購票和請求安排貨物上船的人,秩序相當混亂。盧作孚看在眼里,苦思良策。他通宵達旦做出一份緊急運輸方案。10月24日清晨,他親自向各機構代表進行部署。
除了人多貨眾,民生公司還面臨一個嚴峻形勢。那就是每年自10月中旬起,長江上游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較大輪船尚能航行,過后便是漫長的枯水期,大型設備根本無法入川。也就是說,所有的人和貨都必須在40天內運走。
要在40天時間,完成這樣大的運輸量,除非出現(xiàn)奇跡。而民生公司單艘船運載量只有200—600噸。依當時運力計算,全部運至重慶需要整整一年時間。
公司成員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怎么能夠在40天內,將所有的人員和貨物運走。盧作孚演示了他的計劃:宜昌至重慶,去時溯江而上,要走4天,返回順江而下需2天,來回一趟6天。為了縮短運載時間,他將整個運輸劃分為三段航行。即宜昌至三斗坪附近為第一段,三斗坪附近至萬縣為第二段,萬縣至重慶為第三段。根據(jù)每艘船的吃水深度、馬力大小,用一部分船只在宜昌至三斗坪之間運貨物;用一部分船只在三斗坪至萬縣之間運貨物或直運重慶。對重要物資和大型貨物則由宜昌直接運至重慶,并在重慶滿載出川抗日的士兵,再順江而下。
為了盡快搶送難民難童,盧作孚將二等艙鋪位一律改為座票,這就可以增加一倍以上的客運量。同時,他降低收費,對公教人員實行半費,對戰(zhàn)區(qū)難童免費,對貨物運費只收平時的十分之一。
鑒于三峽航段不能夜航,盧作孚要求盡量利用夜晚裝卸,搶在白天航行。為了裝卸方便,他在三峽航線增設碼頭和轉運站,臨時增加雇工3000多人,同時征用民間木船850余只,運載輕型物資。
10月24日,第一艘滿載著物資和人員的輪船起航,駛出宜昌港。之后,20多艘輪船、850余只木船,不停地在峽江來回穿梭。盧作孚每天都要到宜昌各個碼頭,親自了解船只航行情況,深夜他還要到江邊各個碼頭去檢查裝貨情況。
絕世偉績
1938年11月,在華日軍加緊了對湖南、湖北的攻占。遭遇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后,日軍對宜昌實施瘋狂的轟炸。宜昌至重慶航程近千公里,險灘多達數(shù)百處,敵機不間斷地在峽江航線轟炸,民生公司的船隊每天都有損失的消息傳來,每天民生公司都有員工獻出生命。在大撤退運輸中,民生公司損失輪船16艘,116名公司員工犧牲,61人受傷致殘。
1938年12月,江水低落,喧鬧的宜昌城突然完全寧靜下來。盧作孚獨自一人在宜昌碼頭巡視了很久,堆積如山的設備物資已被全部運走,人員也被撤運一空,宜昌大撤退奇跡般地勝利結束了!
直到宜昌淪陷前,民生公司運送部隊、傷兵、難民等各類人員,總計150余萬人,貨物100余萬噸,其中包括2萬噸空軍器材和廣東炮廠的物資。1939年元旦,盧作孚獲得了國民政府頒發(fā)的一等一級獎章。
利用那些搶運入川的物資,國民政府很快在西南和西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業(yè)區(qū),尤為重要的是以重慶為中心的兵工、煉鋼等行業(yè)的綜合性工業(yè)區(qū),構成抗戰(zhàn)時期中國的工業(yè)命脈。
(摘自《黨史信息報》 原標題為《中國抗戰(zhàn)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