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xué)畢業(yè)后,我曾在一家貿(mào)易公司工作,后來那家公司倒閉,我失了業(yè),只好重新找工作,但找了半年沒結(jié)果。工作這東西,好象一個調(diào)皮的孩子,總跟我捉迷藏,躲在我找不到的地方,我苦悶極了。
父親問我:“這半年里,難道就沒有一家單位愿意錄用你?”
我說有倒是有,而且還不少,可是工資都低,月薪最多的也只有六七百元。父親說這已經(jīng)不少了,難道你還不滿足?我說那怎么行,我原來一個月掙2000來元,總不能走下坡路吧?父親勸我先干起來再說。我說不行,我一定要找個工資高的單位,至少不能低于原來那家公司。父親不再勸我,想了想說:“明天跟我去賣一天菜吧?!?/p>
反正無事可干,我就答應(yīng)了。
我們賣的是茄子。在市場上一擺開,就有個買主過來問多少錢一斤,父親回答說一塊錢一斤。對方說人家的茄子最多賣九毛一斤,你為什么要一塊錢?父親說我的茄子是全城最好的,不信你去比較比較,若是有比我的茄子更好的,我免費奉送。對方白了父親一眼,扭頭走了。
確實整個市場上再沒有比我們賣的更好的茄子了,賣一塊錢一斤合情合理??墒且贿B幾個人都不肯出這個價,父親也倔,非這個價不賣。
我有點急了,就對父親說:“要不咱們也賣九毛吧?”
父親說,別著急,我們的東西這么好,難道還怕賣不掉?
不一會兒,又有一個人來到我們的攤子前,父親依然要賣一塊錢一斤。這人還是嫌貴,一定要父親降點價:“九毛五一斤怎么樣?”可父親就是不答應(yīng),生意自然又沒做成。
那人走后,時間已經(jīng)不早了,買菜的人越來越少,菜價開始往下跌。其他人的茄子大多賣完了,剩下沒賣的,已經(jīng)降到六毛一斤。父親再要賣一塊一斤就太不理智了,只好降到七毛一斤。
我說干脆咱們也賣六毛一斤算了,父親說不行,既然我們的茄子是最好的,應(yīng)該比別人的賣得貴。
中午過后,菜價跌得更厲害;黃昏時分,有人干脆論堆賣,兩塊錢一堆。我們的茄子經(jīng)過一天日曬,早已無優(yōu)勢可言。天快黑的時候,一個老太婆走過來,踢了一腳我們的茄子問:“這堆茄子兩塊錢,賣不賣?”
父親試探著問我賣不賣,我沒好氣地說反正不值錢了賣了算了,結(jié)果,老太婆花兩塊錢買走了我們那一大堆茄子。
回家的路上,我埋怨父親說:“早上人家給九毛五一斤你為什么不賣?”父親笑笑說:“是啊,那時候出手該多好!可當(dāng)時總以為自己的茄子值一塊錢一斤,就像你現(xiàn)在總以為自己月薪不能少于2000元一樣?!?/p>
這時我才明白,原來父親是用這種方法,向我闡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就像賣菜一樣,面對很多機(jī)會你一味地不肯隨行就市且言不二價,也許最后好事就砸在自己手里了。一種物品、一段人生的價值都是有時機(jī)的,只有懂得識時務(wù)、搶時機(jī)才是真聰明。
信不信,困境中換一種思路就會有出路:今天的我成了某物業(yè)公司的總經(jīng)理,只因那次跟父親賣菜后沒幾天,我就以每月600元薪金應(yīng)聘到物業(yè)公司的一個崗位工作。
(摘自“小故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