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沒有鐵器,只有陶器。陶鬲形如鼎,具三足,那足像今日的燈籠褲,其下置火,被燃面積頗大,聰明極了! 還有陶罐,制作方便,使用頻繁。陶器發(fā)明前,煮飯或粥都成問題—— 不能把谷粒往火堆里扔呀(烤肉倒不成問題),于是想到傳熱的石頭。把石頭加工成板, 置谷粒, 下燃火。由于無水,吃它,又干又焦,吃飽可以,好吃卻談不上。把石塊加工成鍋形,最好選容易加工的那種巖石。
當(dāng)時從事狩獵的, 想出個好辦法,把獵物的胃取出,反過來像個兜,內(nèi)盛水,下燃火,把胃烤焦了,里邊的水和肉勉強能吃喝。東北鄂倫春人, 從前剝下樺樹皮, 制成桶,盛以水,放入獸肉,扔進燒得滾燙的石子,水便沸騰起來,肉慢慢熟了。一次扔石不夠, 可再扔。麻煩是難免的,都怪那時連陶罐也沒有。
時代越是進步, 人們在飲食上反而追求起純樸的烹法,野外燒烤應(yīng)運而生。飲食上出現(xiàn)的石烹是一種極為古老的烹法。飯店里上一只陶罐, 里邊已有草蝦, 加上調(diào)料,然后端上一只盛有燒燙的石子, 往里一倒,滋滋聲響起,蝦頓時熟了。這就是“ 桑拿蝦”。那種烹法與鄂倫春人的石烹極為相似。于是, 食客過了一把思古的癮。我在“ 鮮墻房”吃過“ 桑拿蝦”,的確很有意思。
我的文友,上?!?藏筷大王”藍翔先生受邀去韓國釜山展出古筷,忙里偷閑前往漢城觀光, 去一家飯店進餐, 導(dǎo)游告訴大家吃的是“ 石鍋拌飯”。石鍋非石非鍋,是黑釉陶碗, 很土很厚重, 口不大而深, 碗中盛一大團飯與牛肉絲。此碗碰不得,因其一直在大鍋內(nèi)煮著。吃時,將飯團(已澆過麻油與辣椒醬) 放入碗中, 加黃豆芽、黃瓜絲、牛肉絲與蒜泥。既叫拌飯, 就得拌, 多拌飯就燙, 否則溫度不高。藍先生認為它是蓋澆飯, 我認為有點類似,但烹法特別,讓人開了眼界— —我們這兒很陌生。此外, 也讓我們體驗一下與石烹沾點邊的一種有趣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