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一
豫讓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范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蹦俗兠諡樾倘?,入宮涂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zhí)問涂廁之刑人,則豫讓,內(nèi)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后,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
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①,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逼溆褳槠唬骸耙宰又牛|(zhì)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委質(zhì)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頃之,襄子當(dāng)出,豫讓伏于所當(dāng)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笔谷藛栔?,果豫讓也。于是襄子乃數(shù)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zhì)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毕遄余叭粐@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fù)釋子!”使兵圍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注:①漆身為厲:以漆涂身,使肌膚腫爛,像患癩病。厲,同“癩”,癩瘡。
考點訓(xùn)練
1.下列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
A.于是襄子乃數(shù)豫讓曰列舉罪過而責(zé)之
B.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遇到
C.卒釋去之最后
D.寡人赦之,亦已足矣足夠
2.下列加點字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組是()
A.漆其頭以為飲器
B.使形狀不可知,行乞于市
C.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D.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執(zhí)問涂廁之刑人,則豫讓
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
B.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fù)釋子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C.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
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
D.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
此天下之賢人也
4.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敘述,不恰當(dāng)的一項是()
A.豫讓在服侍范氏和中行氏時,沒有什么名聲,范氏和中行氏也只是按平常人對待他。
B.豫讓認為只有智伯了解他,為了替智伯報仇,他改名易姓扮作受過刑的人進宮涂刷廁所,想刺殺趙襄王。
C.朋友認為豫讓沒有必要折磨自己去為智伯報仇,而應(yīng)該獻禮并臣服于襄子才是明智之舉。
D.豫讓企求襄子要他把衣服給自己,并拔劍擊刺衣服以此告慰智伯,這令襄子十分感動。
5.翻譯下列句子
①以子之才,委質(zhì)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②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楊日紅/設(shè)題】
(參考答案見下期)
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二
卜式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為事。有少弟,弟壯,式脫身出,獨取畜羊百余,田宅財物盡與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頭,買田宅。而弟盡破其產(chǎn),式輒復(fù)分與弟者數(shù)矣。時漢方事匈奴,式上書,愿輸家財半助邊。上使使問式:“欲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習(xí)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豈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與人亡所爭,邑人貧者,貸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從式,式何故見冤?”使者曰:“茍,子何欲?”式曰:“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jié),有財者宜輸之,如此而匈奴可滅也。”
考點訓(xùn)練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愿輸家財半助邊捐獻
B.時漢方事匈奴征戰(zhàn)
C.邑人貧者,貸之借錢與物給人
D.天子誅匈奴殺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以田畜為事
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B.臣生與人亡所爭
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
C.式輒復(fù)分與弟者數(shù)矣
每有警,輒數(shù)月不就寢
D.而弟盡破其產(chǎn)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3.下列句子分為四組,全部說明卜式愛國的一組是()
①式上書,愿輸家財半助邊
②自小牧羊,不習(xí)仕宦,不愿也
③臣生與人亡所爭,邑人貧者,貸之;不善者,教之
④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jié),有財者宜輸之,如此而匈奴可滅也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4.下列對文章的敘述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卜式有個弟弟,弟弟長大以后,卜式擺脫家庭,外出牧羊,從而導(dǎo)致了弟弟的破產(chǎn)。
B.卜式以放羊致富,上書武帝,愿獻家財?shù)囊话?,用來支付邊防費用,這是一種愛國行為。
C.卜式上書后,皇帝問他:“想做官嗎?”卜式表示不愿做官,還是愿意放羊。
D.卜式認為,漢朝要殺死匈奴,有才能的人應(yīng)該有為保衛(wèi)祖國犧牲生命的精神,有錢財?shù)娜藨?yīng)該獻出錢財幫助國家。
5.翻譯下列句子。
①所居,人皆從式,式何故見冤?
②而弟盡破其產(chǎn),式輒復(fù)分與弟者數(shù)矣。
③愚以為賢者宜死節(jié),有財者宜輸之,如此而匈奴可滅也。
【于殿新/設(shè)題】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