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不久的1948年10月,一位年輕的牧師被委派到一個老教堂工作。教堂所在的小城原本很富庶,教堂也曾經(jīng)富麗堂皇,但由于戰(zhàn)爭的破壞和戰(zhàn)后的經(jīng)濟困難,教堂年久失修,已經(jīng)有些破敗了。牧師夫婦決心很快將它修復,還它以昔日的輝煌。
一到任,夫婦倆就動手干起來,他們粉刷四壁、修理桌椅、裝飾頂棚,好讓教堂能在圣誕節(jié)前恢復昔日的模樣。然而不巧的是,圣誕節(jié)前兩天,一場暴風雨侵襲了這一地區(qū),從教堂頂棚靠近祭壇的地方裂開的縫隙中滲進的雨水浸透了墻上的石灰,使它們像海綿那樣脫落下來,在剛粉刷一新的墻上留下一片難看的水斑。顯然,圣誕節(jié)前是再也來不及重新整修教堂了。
下午,牧師和妻子參加了教會舉行的慈善競拍。一件拍品吸引了牧師的目光,那是一塊近15英尺長的金黃與乳白相間的繡花桌布。他一陣狂喜,以6.5美元的最高競價把它買了下來。他想把它掛在祭壇后面,遮擋被雨水浸壞的墻面。
圣誕節(jié)的前一天,夾著雪花的北風呼嘯了整整一天。當牧師去關閉教堂的大門時,他看到一位老婦人站在附近的公共汽車站等車。他知道,公共汽車至少要過半小時才能到,便邀請老人到教堂里暫避風雪。
老婦人告訴牧師,她是戰(zhàn)爭難民,家并不住在附近,她到這里是來應聘給當?shù)匾粋€富裕人家的孩子當家庭教師的。
低頭祈禱一陣后,老人抬起頭來,注意到牧師正在張掛的桌布,她突然沖向祭壇,尖叫著說:“這是我的,這是我請客用的桌布!”然后,老人興奮地給牧師講了這塊桌布的歷史,還把她特意繡在桌布一角的她名字的第一個字母指給牧師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她和丈夫居住在奧地利的維也納,他們曾參與反對納粹的斗爭。納粹侵占奧地利后,他們決定逃到瑞士去。為了增加逃生的機會,他們決定分頭行動:她先走,獨自一人離開維也納。后來她聽說,丈夫慘死在納粹的集中營里。
牧師被這個故事深深打動了,他堅持讓老婦人帶走這塊桌布,但老人沉吟片刻后謝絕了。她說她已不再需要這塊桌布,而且讓它掛在祭壇后面也非常合適。然后她就忙著趕公共汽車去了。
在圣誕節(jié)前夜的燭光下,這塊桌布看上去更加美麗,白色的繡邊在燭光的映照下光潔亮麗,黃色的繡線就像早晨的陽光,金光燦燦。
一位老紳士踟躕著不肯離去,欣賞著這塊桌布。終于,他遲疑地對牧師說:“真是不可思議,許多年以前,我妻子也有一塊這樣的桌布,她只在非常特殊的時刻才用到它,但那時我們住在維也納?!?/p>
聽到這話,牧師抑制著激動的心情,盡量用平靜的語氣給老人講述了前一天晚上來教堂歇腳的那位老婦人的故事。
“這難道是真的嗎?”老人禁不住淚流滿面,“她真的還活著?怎么才能找到她呢?”
牧師記起了老婦人去應聘的那個富裕家庭,老人顫抖著站在旁邊聽他給那家人打電話詢問老婦人的名字和住址。
牧師開上他的舊汽車,拉著老人到城市的另一端去尋找老婦人。他們一起來到老婦人所住的公寓,敲響了她的門。
(李庶杰摘自《世界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