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全家人聚在一起欣賞一本本家庭影集時,兩個孩子總對這張黑白照片情有獨鐘。其實,孩子們喜歡的這張照片,也是我當時的得意之作。
上個世紀70年代,雖然我們?nèi)覐姆比A的鬧市蝸居到了偏僻的鄉(xiāng)村,但全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倒也知足??闪钊诉z憾的是,當時鄉(xiāng)村的文化生活很貧乏,要想照張“全家?!保业抿T車帶著妻子和一雙兒女蹬上10公里的山路,到集鎮(zhèn)或縣城的照相館拍。那情景,簡直是在演雜技!每趟驚險的旅行回來,我都累得一身臭汗。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照片總是拍得不盡人意,對不起“觀眾”。
于是我常想,要是有架相機,能自己在家里拍幾張照片該有多好??!但是,這只是一種奢望,當時我和妻子的工資僅夠糊口的,根本買不起這樣的高檔貨。
1976年春天,一位下鄉(xiāng)知青正巧從家里帶來了一架照相機,他主動把相機借給了我,我才得以圓自己的這個夢。兩個小家伙一聽要照相,激動得不得了,像兩只快樂的小燕子在院子里飛來飛去,嘰嘰喳喳地討論著怎么擺姿勢。等我把拍照的位置選好,羞澀文靜的女兒便迅速坐到矮凳上,把雙手放在了家里惟一的“高檔樂器”——兒童鳳凰琴上,做了個彈琴的姿勢。天真活潑的兒子則站在旁邊的自家菜地上,左手叉腰,右手高高地舉起,擺出了唱歌的架勢。照片剛拍完,兒子就自鳴得意地問我:“爸爸,你看我歌唱得多好聽!姿勢擺得多好看!”沒等我和妻子搭話,就響起了女兒銀鈴般的笑聲:“看把你美的!自己夸自己,也不害臊!”
照片沖洗出來,比我預(yù)想的效果還好,尤其是這張照片。為此,我還配詩一首:“姐姐彈琴我唱歌,歌聲翻山又過河。飛到北京中南海,毛主席聽了樂呵呵?!?當然,詩歌免不了留下那個時代特有的烙印。
責編/吳 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