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經(jīng)驗的記者都會說,一篇好的報道七分在采,三分在寫。鑒于采訪決定寫作這種關系,如何在采訪中與采訪對象進行融洽的交流與溝通,提高記者的交際能力,便成為記者們終身要學的一種本事。
新聞記者作為信息的及時傳播者,幾乎天天要與人打交道,與自己的采訪對象面對面,人際交流就成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和基本能力,很難想象,一個不會進行人際交流的人能夠成為一名稱職的記者。因此,人際交流能力培養(yǎng)對新聞記者,尤其是對剛剛從事新聞工作的年輕記者就顯得更為重要。
據(jù)美國《紐約時報》報道,過去美國各大商學院的碩士畢業(yè)生在企業(yè)界有極高評價,然而,近年來有碩士學位的高材生求職時卻頻頻失意。問題的癥結是:他們欠缺行為科學方面的技能。著名的華盛頓商學院最近向各企業(yè)進行一次問卷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這些高材生們在交際能力、談判技巧、企業(yè)創(chuàng)建、外語能力及利用集體力量的能力上表現(xiàn)很差。匹茲堡大學商學院的專門調(diào)查,也歸納出各大企業(yè)在選擇商業(yè)人才時,首先注重交際表達能力,其次是價值觀、領導能力、合群性及商業(yè)倫理,而專精艱深的理論知識卻不包括在內(nèi)?!都~約時報》的結論是:要做一個真正誠實、大有作為的商人,行為科學和自信心是最重要的。美國著名教育家戴爾·卡耐基曾經(jīng)說過,一個人事業(yè)的成功,只有15%是他的專業(yè)技術,另外的85%要靠人際關系和處事技巧。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們研究表明,在美國個人通過6次面對面的交流就能把信息傳遞給美國國內(nèi)的任何人;通過12次面對面的交流就能把信息傳遞給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在美國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跨文化、跨國界的人際交流網(wǎng)絡。
在世界逐步變成“地球村”的今天,對新聞記者的交流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新聞記者不但經(jīng)常要與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還要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的人進行交流,人際交流能力培養(yǎng)日顯重要,這已是世人公認的一個不爭的事實。
新聞記者在新聞采訪活動中,注意人際交流技巧的應用是十分重要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尊重對方。人們喜歡對方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成就、自己要說的話和自己的人格。如果在交流過程中,能夠通過手勢、目光、微笑和鼓勵的語言向對方表示尊重,那么對方也會對你作出積極的反應。尊重是雙方的、相互的。
二是增強移情。移情是設身處地地體味別人的苦樂與機遇,從而產(chǎn)生情感共鳴。它是在人際交流中發(fā)展和保持積極關系的重要條件。每個人表現(xiàn)移情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有能力把對別人的同情表示出來,有的人能準確地理解對方的思想和感情,并及時作出反應;有的人在談話中缺乏移情,甚至不會對他人的境遇表示出起碼的理解。當然,由于每個人的閱歷不同,不可能完全做到設身處地,但通過認真地聽和細心觀察,年輕記者也是能做到某種程度上的移情的。
三是輪換講話。人們都喜歡在談話中有機會發(fā)言,因而,記者在和對方談話中應當絕對避免自己壟斷發(fā)言權。另一方面,輪到自己講話或發(fā)表看法時沉默不語,則可能被對方看作是對話題不感興趣、不認同,或者是鄙視對方的表示。在人際交流中,輪換講話能起到對對方表示尊重的效果,也能使交流進行得和諧愉悅,這是一個重要的技巧。
四是聽話聽完。當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話未講完就被打斷,或未全面闡述完自己的觀點對方就搖頭否定時,就會出現(xiàn)影響正常交流的障礙。正確的做法是:在未得到足夠和確鑿的信息或在未全面理解對方的觀點之前,就應盡量避免作出語言的或非語言的評論。
五是贊賞對方。人在本質(zhì)上都是愛慕虛榮的,只不過有人掩藏深些,有人表現(xiàn)得淺些,大多數(shù)人都愛聽好話、順心話,這是人之常情。那么,在采訪中也不妨利用這種心理,對采訪對象進行恰當?shù)摹肮ЬS”,以激起其談話的興趣,吐露更多的信息。比如,我們經(jīng)常和一些影視名人打交道,那么不失時機地提到其表演藝術中的某些長處、某部作品的成功,相信會使其心生滿足,雖不至于完全敞開心扉,至少也不會拒人于千里之外。當然,這種贊賞交際是要把握好分寸的,要遵守三條標準:1.贊賞是真誠的,不虛偽;2.贊賞的內(nèi)容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3.贊賞是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是介紹別人的感受。
六是緩和氣氛。這是一種烘托手段,它可以使氣氛由平淡變?yōu)闊崃遥部梢杂蔁崃肄D為自然。比如,記者曾接到過一位患者的投訴電話,反映其在一家市醫(yī)院住院看病時醫(yī)生隨意在其病歷上私自開藥。當記者就這個問題采訪這家醫(yī)院的領導時,這位領導情緒很激動,言辭激烈,同時指責記者不能僅聽患者的一面之詞。正當采訪無法進行下去時,這位領導的小兒子跑了進來。記者注意到,這位領導一看到小兒子時,目光一下子就變得溫柔起來,剛才的沖動情緒也平和了許多。記者就抓住這一細節(jié),馬上把話題轉到了其小兒子身上,夸他可愛,并給了他一個小玩意兒。這時氣氛有所緩和,這位領導的情緒也完全平靜下來,并主動為剛才的情緒向記者道歉,還表示愿意配合采訪,并盡快調(diào)查解決問題。當自己與采訪對象在交際中陷入僵局,或因對問題的看法有分歧而情緒激動時,也不防用此種交際方式,給對方倒杯水,遞個水果,或是岔開話題,提及一些輕松的內(nèi)容,以緩和氣氛,由僵持轉向自然。
七是求同存異。這種交際就是在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尋求相同點。大凡人都有求同存異的心理,所謂“共鳴”、“知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采訪中,尋求共鳴點很重要,找到了共鳴點,就等于打開了話匣子,即使這種共鳴點與采訪主題不相關,甚至離題萬里,但只要讓對方張開了嘴,就算萬里長征走出了第一步,就不愁打不開缺口。
八是心胸豁達。記者在面對不同的交流對象時,可能會由于文化水平、個人修養(yǎng)、成長環(huán)境、個人愛好、世界觀、價值觀等等方面不同,交流對象的認識、觀點、行為等也會有所不同,對那些無關大局的問題,不涉及原則的問題,不要爭執(zhí)不休、鉆牛角尖,要表現(xiàn)出豁達的胸懷,給形形色色的人以包容的心態(tài)。對那些含糊不清、迷惑不解、爭執(zhí)不下、觀點不一的枝節(jié)問題應能迅速地從心理上擺脫不舒服的狀態(tài)。
記者人際交流的能力培養(yǎng)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學習語言、歷史、心理學、社會規(guī)范等等,在和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時,了解社會規(guī)范就顯得十分重要,在社會規(guī)范中又有風俗習慣、道德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和宗教規(guī)范等等。這些都需要新聞記者在人際交流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加上在實踐中的不斷磨煉,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人際交流的能力,從而使人際交流和新聞采訪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作者系焦作日報社副總編輯)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