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采訪是指不公開記者身份或公開記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實采訪意圖的一種比較特殊的新聞采訪形式,常被人稱為暗訪,它是與顯性采訪相對而言的??疾煊浾甙翟L的歷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為一種采訪手段,它是新聞史上激烈的報業(yè)競爭所催生的。
隱性采訪近年來被新聞媒體廣泛采用,但隨之而來的是濫用隱性采訪、侵犯被采訪對象的合法權益、違反記者職業(yè)道德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同時,隱性采訪在理論上也始終處于一種法律和倫理的悖論、記者的社會責任和職業(yè)道德的悖論之中。隱性采訪所引起的法律問題和道德問題、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沖突與平衡、準公權和私權的沖突與平衡都是無法回避的。
隱性采訪中的權利沖突
隱性采訪一方面具有無可辯駁的真實性,另一方面稍超越法律的界限就可能侵犯被采訪對象的某些權利,以致引起新聞糾紛和新聞訴訟。隱性采訪中所面臨的權利沖突實質(zhì)上是準公權和私權的沖突,是公眾的知情權、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權、采訪權與個人的人格權、知情權和言論自由之間的沖突。
采訪權、監(jiān)督權與公民知情權的沖突。新聞自由是記者的基本權利。我國雖然現(xiàn)在還沒有出臺新聞法,但《憲法》對新聞活動的方向和公民從事新聞活動有明確的原則規(guī)定。1982年的《憲法》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四十一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依照上述法律條款,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記者,享有一切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并享有記者職業(yè)的新聞自由權。新聞自由權首先是采訪報道權,其次是輿論監(jiān)督權,輿論監(jiān)督權源于公民的監(jiān)督權。
知情權是公民對與自己有關的事務或感興趣的事務以及公共事務接近和了解的權利。在任何采訪中,被采訪對象對記者的真實身份和采訪的目的都會有知情的愿望,出示記者證,告知對方采訪的目的是記者的義務。知情權作為當今社會的一種基本的權利,它既是公民和社會組織的政治權利、社會權利,又是他們的自然權利。很顯然,知情權包括公民擁有知道自己被采訪的權利。隱性采訪在滿足公眾“知”的需要的同時,侵犯了個體(采訪對象)的知情權。而公眾的知情權是個體知情權的集合,很難有一種恒定標準對公眾的知情權和個體的知情權進行價值比較與取舍。
監(jiān)督權、采訪權與公民言論自由的關系。言論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采訪是媒體滿足人民的知情權和代表人民更好地行使輿論監(jiān)督的一種手段??墒窃陔[性采訪中,記者通常隱瞞身份或又不告知對方采訪目的,被采訪對象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至于他們愿不愿意表達或在多大范圍內(nèi)通過什么方式表達都被忽視了,而言論自由包括說還是不說的自由、如何說以及說什么的自由。
采訪權、公眾知情權與公民人格權之間的沖突。隱私權是隱性采訪中最常見的侵權客體,是最易遭到侵害的人格權。實踐中隱性采訪與侵害隱私權的界限也最難把握。隱私,是公民個人不愿公開的與公共事務無關的個人事務。隱私權是公民享有保持隱私不被非法公開的權利。由于個人與社會既有聯(lián)系又有分離,所以隱私權具有相對性和伸縮性,既確定又不確定。在不同的場合,隱私的邊界會發(fā)生變化。
隱性采訪的法律邊界
隱性采訪在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中尚屬空白,但其法律界限應包括以下幾點。
“隱身”的限制。記者不應裝扮成代表國家行使公共權力的人員、違法犯罪的嫌疑人員、改變其固有自然性別角色的人員。
角色限制。在隱性采訪中,記者應以觀察者或是一般性的第三者身份介入,不應成為新聞事件的決定性力量,更不能干涉事件的發(fā)展、影響事件的進程(制止犯罪除外),否則,就有制造新聞的嫌疑,媒體的社會公信度和權威性就會受到影響。
職權限制。記者采訪是職務行為,而不是執(zhí)法行為。隱性采訪是采集新聞事實,而不是收集犯罪證據(jù),記者沒有國家法律賦予的冒充“有犯罪嫌疑”當事人的特權,記者不是公安人員,不具有取證、刑事偵查的職權,不得設置圈套,引誘甚至教唆犯罪,應該搞清定位,不可越權冒充角色搞暗訪。
采訪工具限制。出于對國家安全和公民權利的保護,國家嚴禁使用《國家安全法》所禁止持有、使用的特殊器材進行偷拍偷錄。《國家安全法》第二十條明確規(guī)定:“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竊聽、竊照等專用間諜器材。”在這方面記者也不享有特權,現(xiàn)在記者使用的采訪設備越來越先進,記者一定要注意避免觸犯國家法律。隱性采訪的禁區(qū)可以概括為四大類:不得涉及國家機密;不得涉及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各種公民的隱私;不得違背保護未成年人和保障婦女權益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不得涉及商業(yè)秘密。
如何使用隱性采訪
由于隱性采訪也有自身的弱點,故不能濫用。具體來說,采用隱性采訪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由于隱性采訪常用于批評、揭露性報道的采訪,有時甚至要深入到不法分子或敵對分子之中,帶有一定的風險性,因此,要爭取有關部門和群眾的支持和協(xié)助,做一些必要的防范準備,這樣可以減少記者所面臨的風險,使記者放開手腳去開展工作。
2.隱性采訪靠記者本人的獨立活動,得不到采訪對象的支持協(xié)作,為了取得較好的效果,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充分的準備,能夠吃苦,有知難而進的精神。
3.運用隱性采訪搜集資料時,由于大多材料無處核實,有時受記者的視野和知識的局限,所得的素材未必完全真實,所以記者采訪時更要謹慎,多觀察、多思考、多分析、多比較,務必要把新聞事實搞準確。對一些有爭議的敏感問題采訪時,如果條件許可,記者要盡可能地采用筆記或隱蔽的微型錄音機進行記錄,以防日后可能發(fā)生的新聞訴訟。
4.在黨紀國法的范圍內(nèi)行事,遵循社會秩序,避免故意的欺騙行為,遵循倫理道德標準。注意考慮和防止可能產(chǎn)生的不良后果。最好把隱性采訪和顯性采訪結合起來,或者稿子完成后,讓對方過目,征求對方的意見。
參考文獻:
1.戚鳴:《實用新聞采訪》,《中國記者》,2005(8)。
(作者單位:焦作日報社)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