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他應是活在一個絕少浪漫的年代,一個黯淡而不見生動的枯槁年代。漫漫歲月中幾度誤解,幾度懷疑,幾度逃避和疏遠,終究還是回歸了。因而想起先生,淚水就滑落下來了??炱呤炅?,魯迅先生離我們大久遠了。
想起先生,不能不被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先生的文章,或許你感到冷峭和沉重。的確,先生沒有冰心的哲理聰慧,也沒有梁實秋的恬淡閑適,更沒有徐志摩的詩情畫意。但讀先生的文章就像在品讀先生,同一個擁有赤子之心的長者促膝交談。
現(xiàn)在想起我初讀先生文章的趣事還是忍俊不禁。小時候,只知道三個姓魯?shù)拿?,其一是魯班,他是一位巧將;其二是魯智深,他力大無窮,驍勇無比;三是魯迅先生,他是大文豪,大思想家,大革命家。這些對我來說都太“沉”了,對先生充滿了敬畏,斷定先生,定氣宇軒昂,英氣非凡。
真正讀先生的文章,還源于課本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和先生一樣對“美女蛇”很是好奇,又十分恐懼,對書屋老師贊賞喜歡,對雪天捕鳥異常向往。我深深地被先生筆下的有趣生活吸引了,因此樂此不疲地讀了先生更多的文章。
漸漸地,我讀出了先生文章的沉穩(wěn)與厚重,透著憂國憂民的精神。我想先生就是那北國雨的精魂,在那黑暗的年代回旋與升騰;先生就是那黑暗中的明星,竭力地照亮大地,喚醒沉睡的心。正是因為憂國憂民,才讓先生毅然決然地棄醫(yī)從文,決定用手中的筆來拯救他的民族精神。他不顧四處奔波的勞累,以筆為武器與敵人戰(zhàn)斗。如若用一種花喻先生,梅花是再好不過了。先生有著梅花頂風傲雪的斗爭精神,有著梅花不畏嚴寒的品格。先生作為文豪,生活依然很艱苦,他很少添置新衣、新帽。總是穿一件長袍,看上去只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那些吟風弄月的地方,一些無聊的應酬,先生是從來不去的,因而許多人覺得他很怪,因為他們不能理解先生那遠大的思想與抱負。
如今,真正欣賞魯迅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一日,去圖書館,穿行于高大的書架之中,在一排魯迅文集前駐足,架上落滿了灰塵,同對面鮮亮的青春類小說形成極大的對比。
不禁感傷起來:先生的思想真的不適用于這個時代了嗎?真的成了出土的文物了嗎?先生那義無返顧的精神仿若一盞高高懸起的孤燈,光芒穿越了時空,一直照亮今天。看一看老一輩的學者,他們在文章中那樣懇切地懷念先生,他們不斷以空谷回音般的吶喊告訴我們:今時今世,一定要讀魯迅!不讀他,我們無法面對繁雜的人生;不讀他,我們無法看到心靈深處的丑陋;不讀他,我們無法守住那片高潔的精神家園;不讀他,我們無法具體而透徹地了解那個年代的中國。
在黑暗中,心頭涌上一股莫名的感動與哀傷,我輕輕地閉上模糊的雙眼。腦海中再一次浮現(xiàn)了先生的英貌,輕輕合上書卷,無限懷念著先生的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