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角色,演繹同一出劇目,他們之間的完美融合,是構成和諧的基礎。
——題記
和諧,是中華民族所夢寐以求的一種美好的狀態(tài),一種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向往,似乎從陰陽圖形的出現(xiàn)之日起就是如此了。
陰陽圖形由黑、白兩魚圍繞所成。黑白自成一魚,互不混淆。但游動的身體卻組成了世間最完美的圖形——圓。正是這外部和諧統(tǒng)一,內(nèi)部卻兩派分明的圖形,鑄就了周易陰陽五行八卦圖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這一圖形,也指出了和諧的真正含義,在于“和而不同”。
古時使用的錢幣,往往外圍是圓形的,而中心卻被鍛打成方形。為什么古人沒有按常規(guī),在這么重要的物品上也求團團圓圓,風調(diào)雨順?卻要不辭辛苦地堅持棱角分明的方形?而且一用就是千年?難道他們不希望自己錢財滿盈,財路順當嗎?顯然,他們知道不管怎樣,外圓內(nèi)方、和而不同的守則,是亙古不變的經(jīng)典。
做人何嘗不是如此呢?人需要這樣的圓滑。卻又不應丟失自己正直淳樸的本性?!安灰酪?guī)矩,不成方圓”。規(guī)矩,即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人性良知的約束。方圓,則是一定的規(guī)則或標準的代名詞。能名垂千古的英才,大多都是熟知這一點的。他們將方與圓尺度掌握得游刃有余。他們深知其中的奧秘:要和諧但不求絕對的相同。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也并不缺少堅守“和而不同”這一原則的典范,比如漢初的名士袁盎。在漢文帝封賞周勃以“上禮之恭,常自送之”的待遇之時,袁盎知道這事情不妥,不顧周勃的勃然大怒,上書漢文帝??稍谥懿氇z的緊要關頭,還是袁盎日:“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呂后崩,大臣相與共畔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驕主色。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不取也?!庇纱丝梢?,袁盎是深深地知道這一點的。他在周勃飛黃騰達之際,提出對于周勃享受特殊待遇的異議,而不囿于與周勃的私交。當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與周勃是患難之交,他們的這份感情是怎么也不可能磨滅的。在周勃入獄的時候,也還是袁盎挺身而出,說服漢文帝手下留情。
袁盎之所以會牢牢地站穩(wěn)自己的腳,而不是像墻頭草一樣順風倒,是因為他心中有把秤,時時刻刻使自己的“方圓”平衡。一方面,他和周勃情同手足,絕不能看著他受難而坐視不管,這是他的“外圓”;另一方面,他又把國家的利益置于私人交情之上,這又充分說明了他的“內(nèi)方”。
私人之事需要和而不同的法則,那么處理大事的時候,這一點就更顯其重要性。
王安石與司馬光,同懷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同是處于社稷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都選擇了挺身而出。但是出于觀念的不同,他們走的是對立的路線,但是他們的出發(fā)點卻只有一個,就是力求國泰民安。他們在政治上自成一說,斗爭得你死我活,卻私底下對對方是足夠的欣賞,甚至是佩服。也難怪王安石變法失敗后,謫居金陵,兒子進京去求職,王安石囑咐,進京后住在司馬先生附近,行為舉止以司馬先生為左右。
兩者都在這場較量中遵循了相同的游戲規(guī)則:和而不同。在兩人為之嘔心瀝血的北宋王朝覆滅,并且滅得沒有一點尊嚴之后,世人流傳的,卻是兩人的英名。
和而不同,不會因為封建制度的滅亡而淹沒在浩瀚的史海之中。相反,它在新的時期,更加發(fā)揮了主導地位,成了經(jīng)典之中的經(jīng)典。
周恩來在萬隆會議的時候,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他在讀書時期,從前人的經(jīng)歷中,早就悟出了這樣的道理。因而在那種緊要關頭,我們千百年來在實踐中摸索,在探求中總結的真理,成了挽救時政的精神。
同,是在大的局面中找到共識:異,是在整個框架下保留自己的立場。既要融入集體,使社會和諧,又要在其中明確自己的立場,保留自己的特色。陰陽五行中的黑白兩魚,已向我們講述這一道理,持續(xù)千年。
這一準則,會在歷史長河的沖刷中,越磨越亮。
(指導老師:高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