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博客就等于擁有了在網上暢所欲言的平臺。就在博客越來越受到網民寵愛的當口,2005年11月2日,南京市鼓樓區(qū)人民法院受理了南京大學副教授陳堂發(fā)狀告中國博客網站侵犯名譽權一案,于今年8月進行了審判。此案堪稱“中國博客第一案”。
2006年8月2日下午,南京市鼓樓區(qū)人民法院就中國博客網站侵犯名譽權一案作出一審宣判,判決被告中國博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自判決生效起5日內,在中國博客網首頁向原告陳堂發(fā)刊登致歉聲明并保留10日;賠償原告經濟損失1000元。此案的判決,對規(guī)范博客網站的運營意義重大。
新聞學副教授被人在博客上罵了
現年38歲的陳堂發(fā)博士,是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一名副教授,著有《授權與限權:新聞事業(yè)與法治》等專著,發(fā)表了不少新聞學方面的學術文章,對新聞侵權頗有研究。陳堂發(fā)為研究生和本科生開設的“新聞倫理與法規(guī)”等課程,很受歡迎。
陳堂發(fā)也是一位網民,他對網絡傳播學還有著一定的研究,一直主張網絡傳播要遵守法律、講究倫理,不能只顧追求點擊率,網民在網上發(fā)言同樣應遵守這樣的準則。
讓陳教授感到尷尬的是,忽然有一天,有人在網上對他進行了辱罵和攻擊,而這個人恰恰就是他正在教授的學生。
這是去年9月上旬的一個晚上,陳堂發(fā)在家上網,想到要查查有沒有人引用他的文章,于是他在搜索引擎對話框里輸入了“陳堂發(fā)”三個字,點擊“搜索”,一個叫“長套襪”的網頁一下子閃了出來,網頁的內容提示中出現了他的名字,在名字后面罵他是流氓、爛人、猥瑣人,陳堂發(fā)意識到了不對勁。
點開這個“長套襪”,陳堂發(fā)發(fā)現這原來是中國博客網上的一個網頁,在這個網頁的一篇名曰《爛人爛教材》的心情日記里,博客主人“K007”對他進行了指名道姓的辱罵。
陳教授知道要想馬上找到“長套襪”的主人“K007”刪帖是不可能的。他只能找中國博客網站。
陳教授要通了總部設在浙江省杭州市的中國博客網的客服熱線電話,接電話的是客服主管孫峰金。陳教授把自己在網上受到侵害的事實告訴了孫主管,希望他馬上把那個《爛人爛教材》的帖子刪掉。原以為刪帖不是一件難事,沒想到孫主管卻要他提供書面證明,以證實那篇博客日記中侵害的人就是他,否則不能刪帖,雙方因意見不一,那個帖子沒有能馬上刪除。
“你們監(jiān)管不力,讓人隨意發(fā)表侮辱我的帖子,我自己發(fā)現了通知你履行刪帖職責,你居然還要我提供證實自己身份的書面證明,這是哪對哪的道理呀?”陳教授越想越覺得窩火,他又幾次打電話找網站交涉,可網站方面態(tài)度依舊,《爛人爛教材》那個帖子也就一直掛在網上。
拿起法律武器較真博客網站
由于忙于教學及學術研究工作,陳堂發(fā)不可能時時刻刻去盯住那個侮辱他的帖子,他原以為網站方面早晚會刪除帖子或通知“k007”刪帖,可他想得有些天真了。之后每次只要上網查詢,總會發(fā)現那個帖子還在,每看一次他的心情都會感覺很糟糕,那個帖子簡直成了陳堂發(fā)的一個心病。
陳堂發(fā)決定要打一場官司,他要告中國博客網站。陳堂發(fā)打官司的理由不光是自己被侵權使然,他還考慮到目前博客發(fā)展迅猛,侵權現象時有發(fā)生,迫切需要法律來調整這種行為,既然自己被侵權,那就應該通過訴訟的形式來告誡網站和網民,盡可能避免這種現象的繼續(xù)出現。
主意拿定后,陳堂發(fā)于10月14日上午走進南京市公證處,要求對中國博客網上的侵權帖子進行公證,該處3名公證員當場登錄中國博客網,依照公證要求現場下載了侵權網頁,進行了證據保全。4天后,南京市公證處向陳堂發(fā)出具了有法律效力的公證書。
證據被保全后,陳教授于11月2日來到南京市鼓樓區(qū)人民法院,正式遞交訴狀,狀告中國博客網站,法院于當天受理了案件。
據陳堂發(fā)訴稱,被告中國博客網站的一網頁自2005年6月24日起至原告起訴時,一直登有一幅帖子《爛人爛教材》,該帖以直接指名道姓的方式,將原告斥為“爛人”、“猥瑣人”、“簡直就是流氓”,對原告的人格進行肆意的辱罵和攻擊,構成對原告人格尊嚴與名譽權的嚴重侵害。
原告認為,網絡作為社會傳播與提供信息服務的一種大眾化手段,絕對不能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而成為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便利工具。用戶在網上可以對他人進行評說,但法律規(guī)定不得對其人格進行辱罵與惡意貶低。被告中國博客網站對侵權帖子未盡到其應盡的監(jiān)管責任,沒有及時將上述有明顯侮辱他人人格內容的帖子刪除,以致該帖長時間保留在網頁上,給原告精神造成嚴重傷害。
陳堂發(fā)在訴狀中提出了3點訴訟請求,要求判令被告停止侵害,公開道歉,消除影響;要求被告賠償精神撫慰金10000元;由被告承擔本案全部訴訟費。
法院對案件的依法受理,使陳堂發(fā)成了我國狀告博客網站侵權的第一人,該案也堪稱中國博客第一案。巧合的是,5年前也是南京市鼓樓區(qū)人民法院受理了全國首例網民通過網絡BBS侵犯他人名譽權案。
陳堂發(fā)起訴博客網站當即引起媒體的關注,法院受理案件的第二天,多家媒體便刊發(fā)了立案消息,眾多網站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轉發(fā)。在隨后的9個月時間里,網絡媒體及網民對此案的關注幾乎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媒體之所以對這起根本稱不上重大的案件如此關注,是因為博客近幾年來發(fā)展迅猛,有人甚至把博客現象稱之為“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的“話語權”也將因為博客的興起而變得無所不涉,加之博客不同程度的侵權現象時有發(fā)生,正是這些現象和因素,才使得媒體及受眾如此關注這起案件。
針對原告的起訴,中國博客網客服部主管孫峰金簡要發(fā)表了個人的觀點:早在2004年11月,中國博客網就發(fā)布了《博客道德規(guī)范倡議書》,要求網民自覺遵守發(fā)言的道德規(guī)范和相關法律。中國博客網網站注冊用戶有權發(fā)表文章,只要不涉及反動、色情內容,我們就沒理由、也沒權利刪除。而且,陳堂發(fā)未按網站要求,提供書面的身份證明材料及申請,證明文中的人就是他。
各說各有理
未曾料到的是,案件尚未開庭審理,便出現一波三折。先是原告告錯了對象,中國博客網站不是被告,原告隨后撤訴,并重新將杭州博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告上法院。之后,被告杭州博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又向法院提出管轄權異議,要求此案由杭州市西湖區(qū)人民法院審理,該異議后被鼓樓法院裁定駁回。杭州博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不服此裁定,向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案件的管轄地一度頗受關注。今年4月,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就該案管轄權異議作出終審裁定,被告的上訴被駁回,案件仍由鼓樓區(qū)法院管轄審理。
6月14日上午,鼓樓區(qū)人民法院首次對案件公開開庭審理,原、被告雙方圍繞博客日志是否構成侵權、被告是否盡到了監(jiān)管責任展開了激烈交鋒。
庭審中,原告堅持訴訟主張,認為被告沒有盡到監(jiān)管責任,造成了對原告名譽的侵害。
針對原告的訴訟主張,被告杭州博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辯稱,網絡是個特殊的空間,長期形成的網絡文化比現實社會更具有寬容性?!稜€人爛教材》中涉及的“流氓”、“爛人”、“猥瑣人”詞語雖然有不雅之處,但并沒有侮辱、誹謗的惡意,不構成侵權。即使該文章內容構成侵權,由于原告未能向被告提出要求刪除文章的書面通知,也未向被告提供身份證明證實原告就是文章中的“陳堂發(fā)”,根據有關規(guī)定,應當視為原告未提出警告。被告要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當天的庭審從上午9點一直持續(xù)到11時40分許,原、被告就本案的爭議焦點,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爭辯。庭審進行到最后階段,當主審法官沈菁征求原、被告是否愿意接受調解,陳堂發(fā)表示:“不接受調解,原告希望通過法院的判決,警示網上更多的網站履行監(jiān)管責任,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fā)生?!?/p>
6月28日,《人民日報》在國內政治版頭條報道了這一案件及首次庭審情況,并以“關注博客侵權”為題,就此案展開討論,討論持續(xù)7天,反響強烈。一起小小的侵權案引起黨中央機關報的如此關注,實屬難得。
一審判決陳堂發(fā)勝訴
8月2日下午,鼓樓區(qū)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就此案件作出宣判。3時整,主審法官沈菁敲響了開庭的法槌。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作為網絡中介服務的提供者,是否具有過錯應當依據其法定義務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第7條規(guī)定:從事互聯網業(yè)務的單位要依法開展活動,發(fā)現互聯網上出現違法犯罪行為和有害信息時,要采取措施,停止傳輸有害信息,并及時向有關機關報告。據此,本案中,被告雖然不主動發(fā)送信息、也不改變所傳輸信息的內容,但仍應承擔監(jiān)督控制、停止傳輸有害信息的法定義務。
法院審理認為,博客是一種新興的網絡交流形式,注冊用戶可以自由確定發(fā)表內容,但這種自由并非不受限制,注冊用戶在網絡上承擔的法定義務與現實生活中并無區(qū)別。在《爛人爛教材》這篇博客日志中,K007用“猥瑣人”、“流氓”等詞語評價原告,而這些評價在通常人看來明顯具有侮辱性質,故《爛人爛教材》因存在侮辱原告的內容構成有害信息。
原告2005年10月24日電話通知被告刪除信息,可以認定被告此時已經發(fā)現有害信息,其應當在合理的時間內采取措施停止有害的傳播。被告僅僅要求原告提供身份證明而不采取任何措施,未盡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權利人因名譽受侵犯提出通知或者警告時是否應當提交身份證明,目前沒有法律規(guī)定。故法院認定被告對其過錯行為造成的損害后果應承擔法律責任。
法院依據查明的事實,依照《民法通則》、《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的相關條款,作出了本文開頭已提及的判決。
博客不能“想寫就寫”
陳堂發(fā)訴中國博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侵權一案,長時間受到媒體和網民的廣泛關注。此案之所以受到關注,不僅是因為此案是我國首起博客侵權案,更重要的是博客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傳播載體,近年來發(fā)展速度迅猛,侵權事件時有發(fā)生。
據中國互聯網協(xié)會交流與發(fā)展中心發(fā)布的《2005-2006年中國互聯網產業(yè)調查報告》顯示,2005年全球博客數量突破1億,而在中國這一數字則達到了1600萬。
清華大學、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fā)布的2006年《傳媒藍皮書》預測,今年中國的博客規(guī)模將超過6000萬,明年將有可能接近1億。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文互聯網領域的博客站點已接近3700萬個,博客人數達到1600萬,專為此提供存儲空間的服務商亦已超過650家。
在6月28日召開的“扎實推進文明辦網文明上網,深入開展陽光綠色網絡工程”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蔡武要求,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網絡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弘揚網絡道德,凈化網絡環(huán)境,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網絡新風。要加強對網站從業(yè)人員的培訓,增強政治素質和社會責任感,使其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清除網絡有害信息如今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中國博客第一案”的判決,必將對文明辦網起到推動作用和法律上的規(guī)范作用。
相關鏈接
博客大事記
■1997年,weblog誕生—1997年12月,美國人Jorn-Barger第一次使用weblog這個名字。
■1999年PeterMerholz首次使用縮略詞“blog”,成為今天最常用的術語。
■2002年7月,blog的中文譯名博客由方興東、王俊秀正式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