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友相聚,大家拿出各自的心愛之物或者有特色的藏品,成了我們之間不成文的規(guī)矩。這不,老李今天拿來的一只竹刻香爐讓大家好一番議論。
香爐是中國古代作沐浴焚香之用的器物,被稱為雜寶。其目的使香燃后的灰燼能有固定收集的場所,除了實際上的用途之外,基于美觀及裝飾的需要,香爐的型制、爐身的造型更是變化無窮,配合裊裊香煙及美好的香味,讓用香的情境達到極致。也為使用過程增添了無限情趣及美感。然而,眼前的這只竹刻香爐明顯的與眾不同,它高6CM,口徑9.5CM,口沿出削出一圈束腰紋,爐壁上有四個規(guī)整自然又柔美的隸書繁體字:“煙陶塵?!?。整個香爐包漿自然成熟,顯然為玩家把玩多年的心愛之物。
大家觀察下來,首先定為民國早期的作品,其次,大家認為:此香爐不是宗教文化的產(chǎn)物。為什么呢?因為,如果作為案桌上燃香器物,那它肯定會被香火燃著。所以,大家討論的結果是,此香爐的功能還是在書房中的擺設,作為插熏香的工具,為此,筆者請教古玩鑒賞專家蔡國聲先生,他的回答也是如此。
宋代之前,香爐主要是用青銅和陶制成的,宋代之后,制瓷業(yè)蓬勃發(fā)展,各種仿銅式瓷香爐紛紛問世,從此,以瓷為材質的香爐逐漸取代了陶制和銅香爐,成為香爐的主流。當時,爐文化成為文人雅士的一種時尚,置爐、賞爐成了文人的一種品位的體現(xiàn)。
瓷香爐收藏者,歷來矚目官窯,尤其是宋、元、明、清等朝的官窯作品更是成為人們集藏的重點。相比之下,這只竹香爐雖然名不見經(jīng)傳,且因材質的關系,難上廟堂和客堂。然而,正因為如此,才造就了它的特殊性和品位。常言說得好:物以稀為貴。這只平時在主人的書房里靜靜地發(fā)出馨香的竹香爐今天以它完整和自然吸引了眾多藏家的視線。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竹爐壁上的“煙陶塵埃”,它反映了主人想遠離塵世,但又不得不接觸社會的矛盾心理和處世思想,所以,筆者以為,他用“煙陶塵?!眮肀磉_自己希望用裊裊上升的煙云來排除人世間的煩惱和無聊。
從香爐的藝術魅力講,宋代的瓷爐無疑是最值得關注的,其獨特的文化特色使香爐成為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到了元、明、清,瓷爐逐漸由上流社會賞玩為主轉向用于祈神供祖為主,觀賞的功能也逐漸降為從屬地位,從而也使瓷爐開始大量走入了尋常百姓之家。
但是,眼前的這只書房用竹香爐,因其罕見和獨特,更因為上面有富有哲理的文化信息,同樣會受到收藏家們的青睞的。因為,收藏界有一句名言:收藏物品的價值在于它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