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到廈門出差,順便去了一趟鷺洲古玩城。在一家“古藝軒”的小店里,我發(fā)現(xiàn)一塊匾額。或許是題匾者名頭太響,被店主人視若至寶,任憑我軟纏硬磨,主人就是沒有松口轉讓的意思。晚上回到賓館,心里還是惦記著那塊難得一見的匾額。第二天中午,我再次來到“古藝軒”,與店主嘮起了“家?!?,并有意拿出我佩在身上的一件清代羊脂白玉瑞獸掛件讓他“掌眼”,店主是個玩玉的行家,拿在手里便連聲說“好貨、好貨!”有點愛不釋手的樣子。我見時機成熟,便提出用它來換取店里的那塊《勤學益年》的古匾,老板猶豫了一下,但還是答應了。就這樣,我用喜愛的隨身之物換回了這塊由臺灣愛國詩人邱逢甲題寫的匾額。
匾額長2米,寬0.7米,香樟木材質,中間高浮雕而成“勤學益年”四個蒼勁有力的楷書大字;上款為“海琴先生六十榮壽”,下款為“邱逢甲拜?!?,并有兩枚篆刻印章,依稀可辨“仙根”等字樣。顯然為邱逢甲贈給一老先生六十壽辰之遺物。受匾者“海琴先生”是何身份暫無法考證,但從匾文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受匾者一定是一位飽讀詩書且受人尊重的讀書人無疑。
邱逢甲(1864-1912),字仙根,號蟄安,晚又號滄海君,臺灣彰化人。他少具異稟,有神童之謂。十四歲應童子試,撫憲奇之,遂贈“東林才子”印。光緒戊子(1888年)中舉,次年成進士。他做了短時間的兵部主事的小官,便以親老告歸。回到臺灣后,應同里族人臺灣巡撫灌陽唐景崧之請,主持崇文書院。邱氏文采斐然,尤以詩見長。他一生寫詩幾千首,梁啟超稱他為“晚清詩界革命之巨子”。邱逢甲不但是一代有影響的文人,而且是一個具有民族氣節(jié)的愛國志士。公元1894年,清朝政府在甲午戰(zhàn)敗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他聞知后三次刺血上書,要求拒倭守土。在清廷棄臺不管之際,他散改家財,組成義勇軍,自任統(tǒng)領;并推舉巡撫唐景崧為“臺灣民主國大總統(tǒng)”,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殊死戰(zhàn)斗。后雖寡不敵眾,孤軍無援而失敗,但他面對強敵,為保衛(wèi)寶島臺灣不被分出祖國版圖做出了積極的和不朽的努力,成為彪炳青史的愛國者。
邱逢甲題寫的匾額在百年之后現(xiàn)身于世,不僅讓我個人的古匾收藏增添了一件珍貴的實物,同時也是大陸與臺灣血濃于水、不可分割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