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在北京保國寺古玩市場覓得兩面宋代人物故事鏡。其中一面唐明皇游月宮鏡(圖一)八出菱形,圓鈕,直徑14.8厘米,重308克。鈕上云氣中站立的是嫦娥,兩邊有侍女持扇。左下兩侍女彎腰躬迎。前有龜鶴雙瑞,以示吉祥。再往下看,前有一道士右手向前,臉卻轉向后面戴帽的唐明皇,似乎在說:“此乃月宮也”。全鏡畫面,用散點式構圖,人物眾多,層次分明,是難得一見的宋鏡佳作。此鏡舊譜未見著錄,近年嘉德在拍賣關祖章舊藏銅鏡中出現一面,上海拍賣行銅鏡專場也拍過一面。都拍出了不菲的價格。
唐代,以唐玄宗李隆基八月初五的生日為名的千秋節(jié),曾盛行一時,君賜銅鏡給臣,臣也向君進呈銅鏡,以示節(jié)日吉祥,并有鑄“千秋”二字的銅鏡傳世。而唐玄宗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賞月已成慣例,為盡興,他下令在太液池西岸筑一百尺高臺,專作賞月之用,稱之“賞月臺”,《開元遺事》載有:“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唐代的月宮鏡,盛行期似乎也在開元期,留傳下來的有雙鵲月宮盤龍鏡,嫦娥奔月鏡等。其構圖的要素,是桂樹、嫦娥與玉兔搗藥及蟾蜍。
至宋代,中秋節(jié)已成全民的節(jié)日,《東京夢華錄》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宋金時詩人宇文虛《中秋覓酒》:“今夜家家月,臨筵照綺樓”。當時,每當中秋月亮升起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設置桌登,把月餅,石榴、棗子、蘋果等圓形食品,供在桌上祭祀月亮。完后家人圍桌而坐,共賞明月,齊度佳節(jié)。
宋代中秋節(jié)的盛行,有關月宮的民間傳說也越來越多,除了傳統(tǒng)的“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折桂”,又增加了“唐明皇游月宮”的故事。筆者收藏另一種唐明皇游月宮鏡(圖二),八菱形,圓鈕,徑18厘米,重655克,右上方,露出廣寒宮一角,半扇門閉,半扇門開處,一女子在遠眺。宮殿表現十分逼真,鴟吻、屋瓦、斗拱、門飾都一一刻畫出來。鈕左側有山巖和桂樹一株,葉片層層疊疊,非常茂密,樹下拱形長橋,橋一端有三人,中間的男子,應為吳剛,兩側各一侍者手執(zhí)寶扇,前有玉兔搗藥,橋上有兩個侍女,手執(zhí)幡物向前迎客,橋的另一邊,唐明皇頭戴冠,彎腰拱手作揖狀。此鏡構圖較為多見,如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博物館收藏的鎏金鏡,直徑18.7厘米,圖案基本相同,只是橋上侍女少了一個。寶雞市博物館藏鏡,直徑15.3厘米。湖北襄陽宋崇寧三年(1104年)墓也出土過一面。故宮還藏有一面,直徑17.2厘米。筆者則藏有另一種唐明皇游月宮鏡,八菱形大圓鈕。徑17.3厘米。此鏡構圖非常有趣,唐明皇被罩在火焰狀的光環(huán)里,騎在一只蟾蜍上,彎腰拱手作揖,行走橋上,傳說中的月宮,精光奪目,寒氣逼人。李隆基雖然是皇帝,但也是凡人,所以要罩在光環(huán)中。
時值中秋,我們在品嘗月餅的同時,欣賞這兩面充滿民間神話傳說的銅鏡,不僅要感謝先人創(chuàng)作了這則動人的神話故事,更為傳統(tǒng)文化為我們的生活增添無限的情趣而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