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國》熱銷,不禁使我想起了清初小說點評家毛宗崗。
毛宗崗評點《三國》(《三國演義》),不乏詼諧,偶涉油滑,有時也很有見地,能給讀者以啟迪。
比如說《三國演義》第65回馬超大戰(zhàn)葭萌關,說的是劉備兵臨城下,張魯遣馬超拒敵,錦馬超和莽張飛在葭萌關下大戰(zhàn)三日,甚至挑燈夜戰(zhàn),未分勝負。劉備愛馬超神勇,極想將他收歸帳下,諸葛亮施計,讓孫乾攜金珠賄賂馬超的“政敵”張魯手下的謀士楊松,慫恿楊松進讒,引起張魯猜忌,致馬超進退無據(jù),不得不陣前降劉。其時楊松屢進讒言,而毛氏也屢下評語,這些評語大抵是一個意思,如“全是金珠在那里說話”,“全是金珠說話”,“不想金珠這等有用”。毛氏不厭其煩的反復評點,揭示了他的獨到之見,那就是“金珠”是有話語權的。
金珠者,金錢也。毋庸諱言,金錢確乎是有話語權的。即如而今,投資開發(fā),離不開金錢;求學購房,無錢不行;衣食住行,也需金錢。沒有金錢,也許真的是“萬萬不能”的。
但是,金錢的話語權,也有個是非的界限,合理不合理的界限,合法非法甚至違法的界限。如果悖理違法也“這等有用”,那就應著了一句民諺:“有錢能使鬼推磨”了。豈不大謬?!如果人類社會都讓金錢說了算,這世界豈不亂了套?
毛氏的點評頗有普遍意義,近時社會上出現(xiàn)的腐敗現(xiàn)象,恐怕都和“全是金珠在那里說話”不無關系。不實、虛假廣告何以能行市?關鍵全在金錢,大筆的廣告費,豈不誘人?那就播(刊)吧;某些大小官員因何“落馬”?也是金錢之故,烏眼珠見了白銀錢,下巴都拉下來了,那就“伸手”吧……。至于買官賣官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歸根到底,金錢也脫不了干系。
買官賣官是封建時代的痼疾,而今死灰復燃。中組部中紀委一次通告,披露了9位涉案官員。黑龍江綏化市那個市委書記馬德,官也馬(賣)得,創(chuàng)造了“1949年以來中國最大的賣官案”的紀錄。商州區(qū)原區(qū)委書記張改萍,5年間賣出“官帽”27頂,創(chuàng)出了賣“官帽”數(shù)量之最。
馬德、張改萍之流,只要金錢到手,就開口“提議”、“推薦”買官者,“提議”、“推薦”雖出自賣官者之口,實際上還不是“全是金珠在那里說話”?
在某些地方,考察提拔干部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誰在“說”?商州官場的“潛規(guī)則”是個注解——“能干不能干,‘進貢’說了算”。哇塞,也“全是金珠在那里說話”,真是“不想金珠這等有用”!
金珠、金錢皆是貨幣,它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給付手段(工具),如果主客體顛倒,靈魂被金錢滲透,淪為金錢的“形象代言人”,豈不可悲?!
金錢無所不能,其負面效應是不可低估的,它將導致拜金主義的盛行,倫理的顛覆,道德的淪喪,與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南轅北轍。金錢無所不能的話語權,應該引起重視了。應對辦法,應該是德治、法治兼用。
看來,品評歷史小說,不光是為了消閑,取樂,有時也大有濟世利民的道理呢。
圖:陸小弟 編輯:盛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