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成員構成的考察必須以鄧小平對中共第一代和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有關論述為依據(jù)。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的組成人員具有明顯的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和歷史過渡性的特征。他們包括鄧小平、陳云、葉劍英、李先念、楊尚昆、彭真、萬里、鄧穎超、王震、薄一波、胡耀邦和趙紫陽等12人。
[關鍵詞]鄧小平 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 領導核心
[作者簡介]王玉貴(1965—),男,蘇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歷史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博士,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
鄧小平一直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應當始終堅持并不斷完善集體領導的制度。因此,在他第三次復出后不久,就提出要吸取毛澤東晚年個人專斷作風嚴重發(fā)展以及由此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造成的嚴重危害的歷史教訓。他說,以他為核心的第二代也“還是一個集體”[1]。但在現(xiàn)有研究成果中,筆者尚未見到對這一領導集體具體組成人員的探究。本文擬對此作一初步探討。
一、判斷中共主要領導人實現(xiàn)代際轉換以及考察第二代領導集體具體組成人員的主要依據(jù)
對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具體組成人員的探討有利于人們準確認識和深刻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是集體領導、中共第二代領導是一個領導集體等重要論斷。對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成員構成的探討必須參考鄧小平對中共第一代和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有關論述。鄧小平對中共第一、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集中論述始于第三代領導集體形成之際。
首先,關于形成領導集體的基本條件和標志。鄧小平說:“從毛劉周朱開始,中國共產(chǎn)黨才真正形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成熟的領導集體。以前的領導都是很不穩(wěn)定,也很不成熟的。從陳獨秀起,一直到遵義會議,沒有一屆是真正成熟的?!庇终f:“我們黨的歷史上,真正形成成熟的領導,是從毛劉周朱這一代開始。”“華國鋒只是一個過渡,說不上是一代,他本身沒有一個獨立的東西,就是‘兩個凡是’。”[2]這說明,組成一個領導集體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一段時間的相對穩(wěn)定,二是在解決革命或建設所遇到的重大問題上要比較成熟,三是不同代際的領導集體在革命或建設問題上的基本主張和觀點必須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
其次,關于如何看待領導集體中的個人缺點。鄧小平指出:“人都有缺點,我們在座的都有缺點,別人一樣也有缺點。各有各的缺點,各有各的弱點。當然缺點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沒有缺點的人是沒有的。”又說:“人們對班子里的每個人都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意見,但對整個集體表示滿意就行了?!?sup>[3]這就是說,評價和觀察一個領導集體的標準要從領導集體的整體這一角度出發(fā),作為個人,人人都會有缺點,對于每個領導者個人的缺點除了要求他們盡量改正外,就是要放在集體中加以觀察,在一個領導集體中,每個重要成員都要相互取長補短,用集體的力量和智慧來克服和彌補個人的不足。
再次,關于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具體組成人員。鄧小平指出:“在歷史上,遵義會議以前,我們的黨沒有形成過一個成熟的黨中央。從陳獨秀、瞿秋白、向忠發(fā)、李立三到王明,都沒有形成過有能力的中央。我們黨的領導集體,是從遵義會議開始逐步形成了,也就是毛劉周朱和任弼時同志,弼時同志去世后,又加了陳云同志。到了黨的八大,成立了由毛劉周朱陳鄧六個人組成的常委會,后來又加了一個林彪。這個領導集體一直到‘文化大革命’”[4]。這說明,領導集體有一個逐步形成、主要領導成員可以發(fā)生變化的過程。
根據(jù)上述論述可知,(1)即使是曾經(jīng)擔任過黨的主要領導人的人,也不一定就是黨的領導核心集體的當然成員。如張聞天雖然在遵義會議后一段較長時間內(nèi)在黨內(nèi)負總責(習慣上稱總書記)[5],但鄧小平并沒有因此而將他看成是第一代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2)代際主要領導人之間可以有交叉和重合,如鄧小平、陳云既是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組成人員,也是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
按照鄧小平的有關論述,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存在時間是從遵義會議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其主要成員包括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陳云、鄧小平和林彪等八人。在這些人員中,任弼時早在建國初就去世了,林彪后來犯下了嚴重罪行,但鄧小平并沒有因此而將他們排除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組成人員之外。這說明鄧小平充分尊重歷史發(fā)展的辯證法。這種態(tài)度是客觀公正的。
下面,我們還需進一步具體地考察這些成員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曾擔任過哪些領導職務。這對我們具體考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的組成人員是極為重要的。
在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的組成人員中,從中共七屆一中全會起,毛澤東一直是黨的中央委員會主席,建國后還先后擔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政協(xié)主席。到去世時止,他還一直擔任中央軍委主席這一重要職務,實際上也就是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劉少奇先后擔任過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七大至八大期間的中央書記處書記相當于八大后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常委、黨中央副主席,在建國后擔任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家主席。周恩來先后擔任過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黨中央副主席,在建國后擔任過政務院和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xié)主席。朱德先后擔任過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黨中央副主席,在建國后擔任過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國家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陳云先后擔任過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黨中央副主席,并在建國后擔任過政務院和國務院第一副總理。鄧小平在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林彪在1958年5月中共八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黨中央副主席。任弼時在建國初去世,去世前擔任過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秘書長。這說明,能夠成為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組成人員的必須是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在國家機關中則擔任過國家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第一副總理、全國政協(xié)主席等重要領導職務。
二、對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主要組成人員的具體考察
鄧小平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建立了一個新的領導集體,這就是第二代的領導集體?!?sup>[6]1989年5月,他又說:“第二代是我們這一代,現(xiàn)在換第三代。要真正建立一個新的第三代領導。”[7]這說明,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的存在時間是從1978年底到1989年5月,前后共十年半。在這中間,第二代領導集體有一個逐步形成、其主要領導成員不斷發(fā)生變化的過程。正像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第二代領導集體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初露端倪”,黨的十二大則最終完成了這一領導集體的“組建任務”[8]。
鄧小平還說過:“從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產(chǎn)生了第二代領導集體,包括我在內(nèi),還有陳云同志、李先念同志,還有葉帥(葉劍英)?!?sup>[9]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陳云、李先念、葉劍英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陳云是在這次會議上重新當選的政治局常委、副主席)。此外,在這十年半時間里,擔任過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還有華國鋒(還擔任過黨的中央委員會主席、副主席)、汪東興(還擔任過黨的中央委員會副主席)、胡耀邦(還擔任過黨的中央委員會主席、總書記)、趙紫陽(還擔任過黨的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總書記)、李鵬、喬石、胡啟立、姚依林等共八人。在這八個人中,由于華國鋒、汪東興是“過渡性”人物(汪東興任政治局常委的時間很短),而且在他們擔任黨的主要領導人期間,“沒有一個獨立的東西,就是‘兩個凡是’”,因此不能被看作是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組成人員。李鵬、喬石、姚依林是在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而中共十三大是實現(xiàn)黨的主要領導人代際轉換的一次重要會議。因此,李鵬、喬石、姚依林實際上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也可以看作是第二、三代領導集體的交叉組成人員[10])。胡啟立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時間太短,也不能算作是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組成人員。而胡耀邦、趙紫陽在擔任黨和政府主要領導人期間,雖然犯過“帶根本性質(zhì)的錯誤”[11],但根據(jù)鄧小平關于“人人都有缺點和錯誤”、關鍵是從集體領導這一角度來要求領導人的觀點,加上他們在擔任黨和政府的主要領導人期間在總體上是贊成改革開放這一根本方針和路線的,并在實際工作中做了許多有益工作,而且“并不是選的時候不合格。選的時候沒有選錯”[12],因此,胡耀邦、趙紫陽與華國鋒、汪東興不同,仍應被看作是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這樣,在擔任過中央委員會主席(總書記)、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領導人中,屬于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的有: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陳云、胡耀邦和趙紫陽六人。
在這十年半時間里,先后擔任過國家主席的有李先念和楊尚昆;擔任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有葉劍英、彭真和萬里;擔任過國務院總理的有華國鋒、趙紫陽和李鵬;擔任過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的有鄧小平、萬里和姚依林;擔任過全國政協(xié)主席的有鄧小平、鄧穎超和李先念。因此,在擔任過國家主席、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國務院第一副總理、全國政協(xié)主席的領導人中,屬于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的有楊尚昆、鄧穎超、彭真和萬里四人(不重復計算,李鵬、姚依林屬于第三代)。
鄧小平曾說過:在第二代領導集體中,“我算是個領班人”[13],“實際上可以說我處在一個關鍵地位?!?sup>[14]他還說過:“第二代實際上我是核心?!?sup>[15]又說:“我不當黨中央總書記,也不當國家主席,但實際上我是黨和國家領導集體的核心,這在國際上也是公認的?!?sup>[16]這說明,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中,一些主要領導成員甚至是領導核心并不一定是處于實際工作第一線的。這是由于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處于新老交替的特殊歷史時期,為了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考慮,一些重要領導人主動退居二線的結果。
而在二線工作的一個重要的過渡性機構是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鄧小平、陳云先后各擔任過一屆中顧委主任,薄一波連續(xù)擔任過兩屆副主任,中顧委的日常工作實際上是由他主持的。中顧委雖然不干涉中央的日常工作,但由于中顧委的成員都長期擔任過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具有領導革命和建設的豐富經(jīng)驗與崇高威望,他們的建議和意見對中央的決策常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中顧委中,屬于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的至少應包括薄一波在內(nèi)。
此外,既然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形成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而在這次會議上,除陳云、胡耀邦等外,王震也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并在后來的中國政治舞臺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擔任過國家副主席等重要職務,積極支持并認真貫徹執(zhí)行改革開放這一根本方針,因此也應是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組成人員。
根據(jù)上述具體考察,我們認為,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主要組成人員應包括鄧小平、葉劍英、陳云、李先念、楊尚昆、鄧穎超、王震、彭真、萬里、薄一波、胡耀邦和趙紫陽等十二人。在這些人員中,葉劍英雖去世較早,胡耀邦、趙紫陽則犯過嚴重錯誤,但都不影響他們成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
注釋:
[1][2][3][4][6][7][12][13][14][15]《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8、298、298-299、309、298-299、324、299、309、310頁。
[5]劉英:《劉英自述》,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頁。
[8]石仲泉:《我觀黨史》,濟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48-49頁。
[9][11][16]《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5、1295、1294頁。
[10]不過,如果考慮到鄧小平、陳云是因為進入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時間較長因而可以看作是第一代領導集體的組成人員的話,那么李鵬等作為第二代領導集體成員的時間較短,而且是在主要領導人成功實現(xiàn)代際轉換的中共十三大上進入中央領導核心集體的,因此,以將其看作是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重要組成人員較為合適。
責任編輯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