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才能言動,這是什么意思呢?這就是說我們在口頭作文前,一定要考慮說的東西是你心里感動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是你獨特的真實的生活體驗,有話要說,有話可說,有話非說出來不可。
有一位同學考試成績下降,準備回家挨訓,結(jié)果與想象的相反,他回憶這件事說:
我硬著頭皮回家,我預備著媽媽的嘮叨、父親的沉默。我低著頭,走進家門,放好東西,在沙發(fā)上坐下。媽媽笑著趕緊給我送來了牛奶,爸爸把削好的蘋果遞到我的面前,我真是受寵若驚。我在父母的慈愛的目光中喝完了牛奶,啃完了蘋果,這一刻我感到過得特別慢。媽媽見我吃完了東西說:“小娃(我的小名),快去看書吧?!卑职忠舱f:“快去抓緊看書吧。”這時我站了起來,流下了眼淚,我說:“我這次考砸了……”
首句“我硬著頭皮回家”以及自己想象父母的可能態(tài)度,顯然是這位同學生活中的真實想法。接著說自己回家的情形“我低著頭,走進家門”,比較形象地再現(xiàn)了當時的情景。接著是父母出乎意料的對待,使“我”十分吃驚,這是“我”回憶這件事的動機,他想要表達的是一件意料之外的事和對父母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動。因為心有所動,說出來就自然動人了。
另一位同學談起自己晚上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后回家:
天很黑。剛參加完好友的生日party,我的心都快飛起來了,剛才那一幕幕熱鬧的情景不時地從我的眼前掠過,我一面哼著歌一面加快了蹬車的速度。
我推開家門,媽媽獨自坐在沙發(fā)上打毛衣。媽媽看見我,趕忙放下手中的毛衣?!澳慊貋砝玻€沒有吃飯吧?”媽媽沒等我回答,轉(zhuǎn)眼間就把飯端了上來,本來已經(jīng)吃過飯的我又不自覺地坐到了桌邊?!皨專阃砩献鍪裁??”我搭訕著。“打毛衣。”
媽媽極平淡的話語像針一樣刺痛了我的心。當她的女兒在外面唱歌跳舞時,她卻一個人獨自在家,時不時地放下手中的毛衣到窗口盼望著女兒的出現(xiàn),時不時地猜測著房門外的腳步聲會不會在門口停下,時不時地把飯菜熱了一次又一次,時不時地……天哪!我的心緊縮了起來。
這位同學講述的是一件十分平常的生活事件,但又是許多人沒有覺察的事。故事的講述沒有動人的情節(jié),但結(jié)束時對自己內(nèi)心感受的講述,卻十分動人,想象媽媽“獨自在家時不時地放下手中的毛衣到窗口盼望著女兒的出現(xiàn)”,想象媽媽“時不時地猜測著房門外的腳步聲會在門口停下,時不時地把飯菜熱了一次又一次”。這是在前面所說“趕忙放下手中的毛衣”和“沒等我回答,轉(zhuǎn)眼間就把飯端了上來”的基礎上的延伸想象,沒有任何做作的成分。因此,我們可以說心有所動,才會有言動的欲望,這樣才能打動人。平常生活中就有許多感人的人和事,問題是要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挖掘,關鍵還是要有一顆敏感、細膩的心。當你有所感,又發(fā)自于心,既而能言之于人,如此,方能實現(xiàn)感動人的目的。
心動是否都應該言動。作為說者和作者,我們也應該考慮聽眾讀者的反應,否則,如毛澤東所說:“一個人做事只憑動機,不問效果,等于一個醫(yī)生只顧開藥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边@樣顯然是不對的,下面這位同學的口頭作文正是這樣:
夜色冰涼。
游蕩的人們?nèi)齼蓛苫位斡朴迫缬撵`般與我擦肩而過??諝庵袕浡钊酥舷⒌臒o聊,將我淹沒于其中。我掙扎著,它無動于衷。
寒風洗面,夾雜著遠處燈火的余暉,在空虛的身體間一掠而過。沒留下燈光的微熱,也沒帶走內(nèi)心的寒氣。我無所謂有,亦無所謂失,卻又似乎有些失落,那種感覺,苦苦的,澀澀的,時而無味,有如剛嘔吐過的胃。
風兒向我而來,又離我而去。因為我,不是它的歸宿。然而,風沒有歸宿,只是朝著某一方向延伸,直到被沉悶的空氣同化。
我的心,亦無歸宿,甚至沒有固定的方向,在迷茫與黑暗中漂泊,直到被死亡同化。
可以說在中學生中使用上述語言形式言說的人不少,而持有這樣心態(tài)的人也數(shù)量不少。但仔細分析,語言中就有一種故意做作的成分。“風兒向我而來,又離我而去。因為我,不是它的歸宿。”前句是對生活情景的描述,后句表達的是一種感覺,是富有一定哲理的?!叭欢L沒有歸宿,只是朝著某一方向延伸,直到被沉悶的空氣同化”,這里風去了又來,又回歸到“我”的“沉悶的空氣”中。以上分析可知這種說話形式,實際上繞著圈子說話,說無聊的話??墒抢@圈子說話,聽眾是無法聽懂的,這種言說的表達效果也是沒有的。
青少年處在青春期的迷茫和憂郁中,那種孤獨無助感,那種四面楚歌,那種心靈的茫然而又無所依托,那種脆弱,那種自我排斥又自大的自我認同,那種內(nèi)心被空虛噬咬的慌亂,不時出現(xiàn)在他們的言行中。實際上社會與學校對此絕大多數(shù)是給予關注、原諒、寬容、理解、尊重的,作為青少年也應該予以積極的回應。從社會效果的角度考慮,單純的、絕望的、灰色的話語表述又能給聽者帶來什么呢?即使能在少數(shù)讀者中產(chǎn)生共鳴,而這種共鳴后果也只能是灰色和絕望的共鳴,難道我們的生活都是灰色和絕望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假如青少年能理解到作為一個子女,作為一個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應當負起的責任,懂得人生要靠自己去發(fā)展,那么你就成熟了。當你擺正自己角色地位,學會立體比較,而不是單向地從縱向和橫向進行比較,那么灰色和絕望就會離你而去。
口頭作文前要思考你所說的是否是你獨特的體驗,內(nèi)心是否為之所動,同時考慮是否能感動聽眾,是否對聽眾有益,然后再考慮怎么說,這是口頭作文過程中十分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