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職務犯罪這一概念,它是刑法理論界和實踐部門針對具有利用職務性這一類犯罪在法理上的概稱或總稱。職務犯罪其特征各種各樣,且其產生有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因此對職務犯罪的預防要根據犯罪誘因從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從道德、政治、經濟等幾個方面入手,采取綜合的措施和手段,全面加以控制。
【關鍵詞】職務犯罪主要特征職務犯罪的預防
職務犯罪是一個具有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犯罪,同時現(xiàn)在它又是一個帶有全球性的社會問題。職務犯罪這一概念,它并不是我國刑法典中使用的概念,而是刑法理論界和實踐部門針對具有利用職務性這一類犯罪在法理上的概稱或總稱。職務犯罪是指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和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事業(yè)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及其它依照法律規(guī)定從事公務的人員,利用職權或職務的便利,濫用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或不認真地履行職責,嚴重地侵害國家機關的正?;顒?,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嚴重損害從而應受到刑法處罰的各種行為的總稱。
職務犯罪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把權力作為聚斂財富的方法進行權錢交易而實施犯罪行為的情形,如貪污、索賄等;在執(zhí)行職務行為時,濫用職權,實施犯罪行為的情形,如刑訊逼供、徇情枉法、徇私舞弊等;放棄依法應當履行而且能夠履行的義務,致使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犯罪行為,如《刑法》第416條規(guī)定的不解救被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罪;玩忽職守而導致的犯罪行為,如玩忽職守罪、失職致使在押人員脫逃罪等。職務犯罪是一種權力性的犯罪,它不僅表現(xiàn)為對公權的私用,而且擾亂了政府的執(zhí)行規(guī)則,侵害了國家公職人員職務的勤政性、正當性和公正廉明性,違反了社會規(guī)范,扭曲了人文價值取向,敗壞了社會風氣,它的蔓延與滋生與社會的進步與文明背道而馳,從而影響確立一個公正、廉潔、高效的政府形象,已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職務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權力的依附性與特殊的隱秘性
我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國家,文化傳統(tǒng)上強調以“德”服人,講究禮治,這樣導致了對公共權力制約重視“軟”監(jiān)控,而不重視“硬”監(jiān)控。這樣權力沒有得到很好的監(jiān)控進入市場就不可避免。特別是在現(xiàn)實的市場經濟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孕育和完善的過程中,新舊兩種體制并存、交替、轉軌期間互相發(fā)生作用和摩擦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過渡過程中權力與制度的失調,使經濟運行機制不可避免出現(xiàn)階段性的空隙、漏洞和盲點,比如價格雙軌制。據有關資料表明全國每年商品的差價達2000億元人民幣,這就為那些有權者提供了以權謀私的契機,利用職務之便大行權錢交易。同時由于資源的稀缺是客觀存在的,某種資源的缺少意味著供求的不均衡,將直接導致該資源的價格上漲,如果掌握、控制或壟斷它,就可以實現(xiàn)超額利潤。各經濟主體為了取得壟斷地位,獲得資源,不得不“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有權的用權,有錢的用錢。而職務犯罪的主體,手中都握有一定的公共權力,他們利用手中的人事權、物權、財權、發(fā)包權、執(zhí)法權等大搞公權私用交易,中飽私囊,貪占、挪用、監(jiān)守自盜、徇私舞弊、貪贓枉法,體現(xiàn)了職務犯罪的權力依附性。
職務犯罪在公共權力的運作過程中,行為的發(fā)生往往帶有相當程度的隱蔽性,如有的僅發(fā)生在兩個當事人之間,行賄人因行賄而獲得了正常情況下無法獲得的利益或比正常情況下成本低得多的收益,一般不會輕易公開事情經過,而國家工作人員因得到了非法收益而滿足了自身的物質追求,更不會透露其中的秘密。另外,職務犯罪人大多受過良好的專業(yè)教育,具有較高的智能,具有豐富的金融、會計、財政、稅收、計算機、貿易、證券以及法律等專業(yè)知識,善于利用各種規(guī)章制度的漏洞和空隙,且案前大都經過精心策劃,往往打著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幌子,善于偽裝,以合法的形式掩護非法的活動,實施犯罪時有進有退,犯罪后又有足夠的時間轉移贓款贓物,銷毀罪證,因此具有很強的隱蔽性。
兩種特性一結合就容易引發(fā)職務犯罪。
(二)向新的領域擴展和出現(xiàn)新的犯罪形式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實施,當前職務犯罪牽涉面廣,涉及各行各業(yè),各條戰(zhàn)線,已滲透到政治、經濟、司法等各領域與工商、海關、銀行等多個行業(yè)部門。除了在傳統(tǒng)的資源分配、證券、保險、房地產等新興經濟領域呈星火燎原之勢,持續(xù)蔓延外,今年的審計部門發(fā)現(xiàn)在教育、文化、民政、公證等長期被認為是清水衙門的部門也遍地開花。一些職務犯罪人員正在從對生活資料的占有,發(fā)展到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從對財務的積累發(fā)展到對資本的積累。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1)以贈與、贊助、獎勵等合法形式實施職務犯罪,實質上犯罪手方法更隱蔽。(2)利用股票發(fā)行、上市和企業(yè)破產、拍賣、投資等時機非法收取股票等有價證券和其它好處,其名義上是個人投資,其投資與所擁有的股權、期權之差額巨大,其實質是利用資本市場的不完善,將犯罪所得收益合法化,并從而使其職務犯罪處于持續(xù)狀態(tài)。(3)以跨境跨國貪污、挪用、受賄等方式實施職務犯罪,即為了規(guī)避我國法律的嚴厲處罰,直接在境外收益賄賂,或者對境外的國有資產實施貪污、挪用、私分,并利用當?shù)赜欣麠l件轉移、隱藏贓款,尋機洗錢或潛逃的行為。(4)由家屬出面或采取過節(jié)送禮、賭博、借款等形式接受賄賂而實施犯罪行為。如當前一些人員利用國有企業(yè)的改組改制,產權交易之機,通過行賄有關人員而降低國有資產的評估價格,然后再利用國有銀行的亂貸款的行為,做自賣自買,賤賣賤買,瘋狂蠶食企業(yè)、挖空企業(yè)的行為從而達到轉移及侵吞國有資產的目的。據2005年3月9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2004年,檢察機關立案偵查借改革之機侵吞、挪用、私分國有資產涉嫌犯罪的國有企業(yè)人員10407人,占總涉案人數(shù)的29.7%。數(shù)據分析表明,在最高人民檢察院近期查辦的貪污賄賂案件中,國有企業(yè)人員的職務犯罪占查辦貪污賄賂案件總數(shù)的41.5%。與一般職務犯罪相比,國企改制中的職務犯罪表現(xiàn)得更加瘋狂貪婪。
(三)、發(fā)案率高、涉及金額之巨,呈愈演愈烈之態(tài)勢
根據歷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所統(tǒng)計的數(shù)字來看,全國檢察機關直接立案偵查的職務犯罪都有大幅度的上升,具體數(shù)字如下:
從表中可以看出,職務犯罪案件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七年時間職務犯罪總量上升了24.7%,涉案人數(shù)上升了88.3%,大有前仆后繼,愈演愈烈之勢。再從個案來看,成克杰受賄4000余元,云南省原省長李嘉廷涉案5000余萬元,廣東佛山石灣區(qū)財政局原科長羅斌貪污受賄1.56億元,中國銀行中山分行財匯科原科長馮偉權等人惡意透支4.2億元,挪用7.1億元,2001年11月南京鼓樓區(qū)法院開庭審理的一起公款炒股案,再刷新高達30億元。
(四)職務犯罪窩案、串案呈大幅度上揚,高官逐漸增多
在現(xiàn)實社會中,由于同一公事,往往需要不同職務的人來完成,這樣為了達到其目的,為了利于辦事方便,就必須要得到上下級、同級及社會上的其它人員的協(xié)助,互相給予方便,共同形成一個封閉式的完整的犯罪鏈。從而辦一案帶一串,控一個帶一窩,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如廈門遠華走私案的偵查,導致上至原公安部副部長,下至廈門海關科長牽涉的科級干部有200多名,處局級干部有112人,副省級干部有2人;在梁耀華集團汽車走私案中,涉及干部近200人。1993年至1997年有縣處級領導干部2903人,地廳級干部265人,省部級干部7人;1998年共立案偵查徐炳松等3名省部級干部、103名廳局級干部和1714名縣處級干部涉嫌貪污賄賂、瀆職犯罪的案件;1999年查辦涉嫌犯罪的縣處級以上干部2200人,其中廳局級干部136人,省部級干部3人;2000年因職務犯罪被立案偵查的縣處級干部2680人,廳局級干部184人,省部級以上干部7人;2001年縣處級以上干部2670人,6名省部級干部依法受到追究;2002年涉嫌犯罪的縣處級以上干部12830人;2003年立案偵查涉嫌犯罪的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2728人,其中地廳級干部167人、省部級干部4人。大案要案占立案總數(shù)的53.%7,同比上升4.5個百分點;2004年立案偵查涉嫌犯罪的縣處級以上國家工作人員2960人,其中廳局級198人、省部級11人;2005年省部級八人、廳局級196人。從這些數(shù)據可以看出職務犯罪窩案、串案呈大幅度上揚,涉案人員越來越多,涉案高官也越來越多。
(五)作案后攜巨款外逃越來越多
由于我國的改革開放,加之法律制度對國家工作人員的外出缺乏有效機制的監(jiān)督管理。近年來,作案后攜巨款外逃已成為我國職務犯罪的一大特色,他們往往在任職期間就把資產轉移到國外,同時讓其親屬加入他國國籍,往往是東窗事發(fā)或一有風吹草動之時就從容出逃。如中國銀行廣東開平支行前行長余振東、許國俊和許超凡在監(jiān)守自盜近5億美元之后,逃至加拿大。
二、職務犯罪的預防對策
任何行為的發(fā)生都有一定的原因,職務犯罪也不例外。職務犯罪其產生有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就客觀方面來說,具有深刻的社會基礎,也就是具有職務犯罪滋生的客觀環(huán)境和條件。對職務犯罪的預防要根據犯罪誘因從制度、經濟、刑罰和國際合作等幾個方面入手,采取綜合的措施和手段,全面加以控制。
(一)制度方面
在制度方面,可以改革人事制度,提高國家工作人員素質,加強內部監(jiān)督管理;可以改善政治體制,在發(fā)展中完善立法,通過改革,消除社會弊端,如加強財務、金融、票據、市場、行政、司法、資金、價格、稅收等的管理;可以規(guī)范國家工作人員財產申報制度,對于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掌握一定權力的國家工作人員,實行就職和離任時的財產申報以及定期財產申報,并由主管機關進行嚴格的考察機制;可以加強法制建設,嚴懲職務犯罪,充分發(fā)揮政府機關的職能作用;可以強化審計監(jiān)督功能,加大財務審計,物質采購審計、基礎建設審計的力度,開展對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充分發(fā)揮審計機構的公共資金管理和使用的守門人作用,完善資金流轉制度,盡量減少現(xiàn)金在市場中的流通,加大銀行支票轉帳在資金流轉中的作用;可以從權力運行的角度,加強對權力運行方式的監(jiān)督,以權力制約權力,形成嚴密、科學、合理、有效的權力運行監(jiān)督制約機制,保障權力運行的良性循環(huán)。如減少、簡化政府審批權限和程序,盡可能地將稀缺資源的配置交給市場運作(除了關系到國計民生的以外),增加市場對稀缺資源配置的份額,減少壟斷;可以使權力運行處于公開狀態(tài),實現(xiàn)權力的透明運作,擴大監(jiān)督者對權力運行的知情權,即陽光操作。可以充分發(fā)動人民群眾和輿論導向作用,以少量的投入,激勵人們的參與??傊梢酝ㄟ^對各種制度的完善逐步減少職務犯罪。
(二)經濟方面
在預防和打擊犯罪的社會層面,我們必須建立司法隊伍,這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即付出;而通過打擊和預防職務犯罪可減少社會危害,即遏制收入。這樣職務犯罪與預防職務犯罪在實質上是一種收支的理性選擇問題。因此我們在經濟方面,可以通過提高工資水平,使每一個握有公權的人可以從合法渠道取得應有的經濟收入,而不要通過職務犯罪提高經濟收入;可以通過提高司法效率,加快內部辦案效率,減少橫向協(xié)作上的內耗,減少司法成本;可以通過嚴密法網,完善刑罰,如擴大適用罰金刑,提高罰金數(shù)額,因為犯罪收益往往是金錢,如果加大罰金,其預期的收益將會大大減少;可以加大沒收財產的力度以剝奪再犯的基礎和能力。這樣間接增大職務犯罪的經濟成本。從而使職務犯罪者在考慮到其經濟方面無利可圖時則會理性的選擇相應的減少其犯罪的可能性。
(三)建立合理的刑罰體系
職務犯罪大多是以獲取非法利益為其主觀目的的,其所侵害的利益為國家公務行為的廉潔性,與生命利益相比,則不可同日而語,若對其判處死刑則有違“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且西方大多國家對此已極少使用死刑,因此我國為防止職務犯罪者利用“死刑不引渡”的國際規(guī)則有必要在此不適用死刑。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死刑實際上削弱了犯罪的邊際威懾力,根據邊際效用遞減原理,隨著刑罰的不斷的超量投入,每一單位刑罰所可能產生的效用會越來越少,以至于當犯罪形勢進一步惡化時,便需要投入更多的刑罰,最后可能出現(xiàn)惡性攀升,刑罰難以為繼,而自身貶值。貝卡里亞曾說:“嚴峻的刑罰造成了這樣一種局面,罪犯所面臨的惡果越大,也就越敢于規(guī)避刑罰,人們會犯下更多的罪行?!奔捶缸锓肿右坏┻_到了死刑的標準,便會孤注一擲,更加瘋狂地滿足自己的欲望,事實證明這種資源的浪費是巨大的,但是死刑的社會成本并沒有因此而降低,相反執(zhí)行死刑的成本因為文明的進步在不斷的增加。因此,我國有必要在職務犯罪的懲罰上,重新定位死刑的位置。
(四)加強國際合作
近年來我國大多職務犯罪攜款外逃,已突破了國界限制,因此單靠本國政府的力量很難奏效,這樣加強司法協(xié)助,溝通信息,跨國引渡等共同打擊職務犯罪,已為大勢所趨。聯(lián)合國已經完成了《國際反腐敗公約》,倡導各國合作。我國在此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2004年由于建立境內外追逃、追贓協(xié)作機制,共抓獲在逃職務犯罪嫌疑人614人,一批攜款潛逃境外的重大犯罪嫌疑人被緝捕歸案。極大地打擊了腐敗分子妄圖逃避法律制裁的幻想,維護了國家利益和法制尊嚴,增強了人民群眾對反腐敗斗爭的信心。另外我們要熟練掌握和運用相關知識和追逃渠道,增強快速反應和整體作戰(zhàn)能力,提高境外追逃水平;要主動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xié)調配合,形成境外追逃工作的強大合力;要嚴格依法進行,遵守我國法律、相關國家法律、國際條約慣例;要推動建立健全防范犯罪嫌疑人外逃和向境外轉移贓款的長效防控機制;要抓緊培養(yǎng)一批懂法律、懂外語、懂境外追逃事務的專門人才。
(作者簡介:李景城,湖南大學法學院刑法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