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提示:
那么多緋聞報道,張靚穎為何偏偏選中這起“耍大牌”官司?
告媒體,反過來說,張靚穎還沒學會如何“耍大牌”和當名人
分析表明,這起“超女第一官司”可能會面臨四種結果
無論官司結果如何,這起藝人告媒體事件都將帶來四種思考
這是個超女橫行娛樂圈的時代。有關超女的消息更是滿天飛。新老超女共同主宰了這個時代。當李宇春、何潔、周筆暢紛紛因“首張專輯”而占據(jù)各大媒體版面時,去年超女的季軍張靚穎也不甘寂寞,日前曝出她“狀告上?!稏|方早報》侵犯她的名譽權,要求被告停止侵害,作出書面道歉,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人民幣100萬元、賠償公證費、律師費3.2萬元?!钡捏@人消息。因為這之前還沒有哪個超女因個人名譽權糾紛而打官司,所以這一告堪稱是“超女第一官司”。其結果究竟如何,就像一部章回小說引人入勝。
雖然目前官司只是原告張靚穎于8月14日向上海市靜安區(qū)人民法院遞交訴狀,法院通過立案審查受理了該案;而被告上?!稏|方早報》及當事人李懿則稱:“目前我們還并未收到律師函?!钡捎谠媸侨ツ甑某倹Q賽季軍、享有“海豚公主”美譽的當紅歌手,而被告是上海一家知名媒體,因此消息傳出,自是令人關注、令人猜測。
在原告張靚穎看來,被告2006年7月8日刊登署名李懿報道的《揭密明星“耍大牌”陳坤晃點慈善活動張靚穎酒店??头返奈闹蟹Q,“之前到滬參加《電影之歌》演出的張靚穎的某些行為也頗讓演出主辦方頭疼”,“張靚穎一行五人,到酒店時張靚穎便宣稱,‘我要一個總統(tǒng)套房,我的四個助理每人要一間標準間’”,“由于主辦方?jīng)]能滿足總統(tǒng)套房這一要求,因此張靚穎便在自己入住的房間內無度地呼叫‘客房服務’,其中大部分叫進房間的食物都僅僅只是品嘗了幾口而已”。張靚穎認為,這種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屬捏造事實并向公眾發(fā)布。該文章見報后迅速被其他報刊、網(wǎng)站大量轉載。給不知情的讀者、網(wǎng)民及其他媒體誤認為,自己是“耍大牌”、“低素質”、“暴發(fā)戶”的印象。這給自己的工作、生活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也給廣大張靚穎歌迷(涼粉)的感情造成了傷害。
而當事人李懿在接受新浪娛樂采訪時說:“我所做的,是以新聞記者基本的事實追求為準則的,并沒有針對誰?!苯裉斐霭娴囊恍﹫蠹堅趫蟮来耸聲r,轉述上海娛記的話認為,張靚穎目前在上海人氣大跌,因此此舉有“借向記者打官司炒作名氣”的嫌疑。
張靚穎的憤怒告狀和媒體的“以新聞事實為準則”,到底誰對誰錯,這還需法院的審理查明。但令人奇怪的是,在那么多關于張靚穎的報道中,有的甚至比這更八卦、更離譜、更“傷害感情”,比如張靚穎與黃健翔的“戀情”緋聞、張靚穎成名前的經(jīng)歷和學歷等等,都不見張靚穎如此動怒、如此興師動眾、非得法庭上見不可。由于漢語言的豐富多彩,“耍大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在不同的人看來有不同的理解,當然也可大可小,但對一個成名的藝人而言,這應該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試想想,中國娛樂圈的名藝人們,有幾個沒耍過大牌?就像某明星曾說的,不耍大牌還叫什么大牌明星!王志文還動手打過記者、鄭中基也對記者動過粗,張靚穎比起他們來可謂是小菜一碟(前提是假設耍大牌成立)。至于張靚穎說的“低素質”、“暴發(fā)戶”印象,則更算不上什么了。藝人都有一個成長過程,何況作為公眾人物,嘴在別人臉上,他要怎么說,你管得過來嗎?
所以,張靚穎糾纏此事而打響“超女第一官司”,的確讓人費解。是借此爆發(fā)對媒體報道的不滿?還是為避免竇唯類似的悲劇而先發(fā)制人?還是像上海娛記所言的“借機炒作名氣”?還是真的想討回公道?但有一點,作為一個要在娛樂圈混下去的藝人,今后面對這樣的報道可能還會有,難道每次都要以官司來說話?要知道藝人離不開媒體。就像一位女藝人曾經(jīng)講過的那樣,不怕媒體亂寫,就怕媒體不搭理。我的一位娛記朋友曾拿著一大把明星的照片對我說,這些都是明星主動給他的,并給他講,只要你不寫我賣淫、吸毒,其他隨你怎么編造,只要給我時不時在報紙上報道就行。從這一點說,天娛對李宇春的運作是巨大成功的,從她去年成名以來,有關她的報道就一直沒斷過,雖然負面的遠遠多于正面的,但李宇春從來不搭理。別人罵她球經(jīng)不懂還評球、指責她評球抄襲,但她照樣每天寫球評,心安理得地掙自己的錢;媒體曝光她幾門功課不及格卻還要考研、爭演《花木蘭》、與周杰倫、吳健飛擦出“火花”、首張專輯難產、褲子拉鏈開了……你越炒她越紅,其風頭甚至蓋過章子怡、鞏俐等等一線女星,還入選“中國最美50人”第二名。反過來說,張靚穎狀告媒體,表明她還是個純潔、率真、未被娛樂圈這個大染缸污染的好女孩,她還沒學會“耍大牌”,還沒學會怎么當名人。
但狀告媒體,張靚穎作為超女第一人,自然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下一步肯定是等著法院開放審理了。從前面的分析和猜測,我們可以看出,張靚穎雖然索賠百萬,但錢不是她最看重的,名才是她最看重的。因此,本案的另一個結局可能是,張靚穎勝訴,媒體和當事人敗訴,但賠償只會是象征性,在媒體上道歉才是張靚穎想達到的目的;第二個可能是,法院開庭審理后,當庭駁回張靚穎的訴訟請求,原因是張靚穎作為公眾人物,媒體和大眾有評說的權利。這不是沒有先例。當年范志毅狀告上海媒體誹謗他賭球,法院就是這么判的。第三種可能就是庭外和解或者當庭和解。在法院的調解下,雙方達成諒解,各退一步,張靚穎收回訴狀,媒體和當事人對張表示歉意,雙方表示以后“加強合作”;第四種可能是,張靚穎敗訴,媒體和當事人勝訴。這要取決于對當時事件經(jīng)過的詳細舉證,包括賓館服務員等相關證人的證詞,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對漢語言“耍大牌”等的理解交鋒。
總之,這件事告訴我們幾個道理。一是藝人和媒體的關系在“鵬菲戀”、“竇唯燒車”、“王菲生子”、“李亞鵬女兒兔唇”等事件后,再次擺到公眾眼前,值得藝人和媒體深思;二是不論誰勝誰敗,這都是吸引公眾眼球的一個炒作機會,雙方的曝光率都會得到提升;三是藝人的藝德和權益保護、媒體的報道立場和客觀公正,該如何把握好度,如何杜絕虛假報道,無疑都是面鏡子;四是我們今天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娛樂和新聞,通過本案不知能否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