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是比爾·蓋茨式腰纏萬貫,還是貧嘴張大民式平平淡淡?是事業(yè)有成,還是愛情美滿?是循規(guī)蹈矩,還是自由散漫?這些問題看起來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樣難以解答,而近日公布的一項名為“生活滿意指數(shù)”的調(diào)查報告或許能給我們些許提示。
“生活滿意指數(shù)”調(diào)查顯示,最幸福的國度竟然不是歐美等發(fā)達國家,而是拉美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地中海小國馬耳他在排名中高居榜首,而英國居然沒有擠進前20名,窮國、富國民眾的“幸福觀”讓人大吃一驚。
哪國人最幸福?
《幸福研究雜志》近日公布的“生活滿意指數(shù)”調(diào)查報告涉及全世界90個國家,受訪者有近10萬人。調(diào)查人員要求受訪者以10分為滿分對生活幸福程度打分,再取整個國家的平均數(shù)值。
結(jié)果顯示,哥倫比亞、烏拉圭等南美國家和非洲國家加納名列前茅。與此相比,英國反而被遠遠甩出前20名之外。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說,盡管哥倫比亞曾飽受內(nèi)戰(zhàn)困擾,但該國民眾對生活狀況的打分排在世界前5名;雖然烏拉圭仍然沒有摘掉貧窮、高犯罪率和貧富不均的帽子,烏拉圭人的幸福感近些年卻增長了近10%。究其原因,專家認為,和諧家庭讓南美人感到生活的樂趣。
拉丁美洲素來以家庭關(guān)系溫馨著稱。他們的生活方式、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的慶祝方式、宗教信仰等諸多因素促使民眾幸福感強烈。而許多英國人之所以覺得生活索然無味,一是因為工作時間不斷延長、競爭強度越來越大,讓人們感到生活壓力過重,二是因為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和社群觀念正在逐漸減退。
整個排名中,地中海國家馬耳他成為世界上最開心國度,其后依次為丹麥、瑞士、哥倫比亞和愛爾蘭。解釋同胞生活幸福原因時,馬耳他駐英國外交官安娜貝爾·梅里說:“馬耳他很小,所以人們的親屬關(guān)系非常緊密。無論走到哪兒,人們都不會是孤身的人。同時,那里氣候宜人,教育和社會福利都不錯,貧富差距也不大,人們在街上基本看不到乞丐。”
最不開心國家是坦桑尼亞,其他排名后5位的國家分別為津巴布韋、摩爾多瓦、烏克蘭和亞美尼亞。
錢越多越幸福嗎?
總結(jié)“生活滿意指數(shù)”調(diào)查結(jié)果,眾多專家不約而同地指出,“錢買不到幸福”。
英國的表現(xiàn)顯得最有代表性。盡管過去30年中,英國人均收入增長80%左右,但英國人幸福感卻沒有太大變化。
盡管英國人的財富逐年增長,但家庭關(guān)系和社區(qū)觀念卻逐步減弱。英國的離婚率自1970年至今增長了一倍,此外每年有4萬兒童和成年人患上不同程度的抑郁癥。
錢越多越幸福嗎?不!但是多一點兒錢是不是會令我們多一點兒幸福呢?
對此,我們中的很多人會嘿嘿一笑并點頭同意。我們相信,物質(zhì)富裕與精神愉悅間存在著某種關(guān)聯(lián)。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貧窮國家,如孟加拉國,相對的富有確實能夠帶來較大的安康。我們需要食品、休息、住房以及社會交往。
但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是,在那些幾乎人人都豐衣足食的國家中,更加富足并沒有什么重要意義。
人們一旦生活舒適,更多的金錢所帶來的幸福感便會遞減。第二張餅不如第一張香,第二次獲得10萬美元不如第一次那樣興奮。
發(fā)大財能夠帶來短暫的快樂,但從長遠來講,財富就如同健康:完全沒有,會帶來苦難,但是有了卻不一定能夠保證幸福。
幸福似乎并不意味企圖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而意味著想要我們已有的東西。
究竟什么是幸福?
絕大多數(shù)人認為,“有一份好工作”、“有愛侶陪伴”和“對他人生活有益”分別是“幸?!钡娜椬钪匾蛩亍?br/> “幸福滿意指數(shù)”作者溫霍芬說,“縱觀整個人生,人們一般會在30歲之前和50歲以后感到更加快樂。因為人們在30到50歲之間會普遍經(jīng)歷一段‘幸福低潮期’,我們目前還不能斷定原因何在,但是我推測這是因為人們處于這一年齡段時要承擔(dān)更多責(zé)任,也會失去更多自由。20歲左右的年輕人如果覺得生活不如意,還可以自由轉(zhuǎn)換工作。但是,30到50歲的人選擇空間更小,因此更容易感到生活受束縛?!彼f。
溫霍芬總結(jié)大量研究數(shù)據(jù)后推測,如果某人在20多歲時感到不幸福,則其壽命多半不會超過70。那些20多歲時經(jīng)常感到不開心的人,更有可能在60多歲時便謝世。
(杜啟榮摘自《新民晚報》
《英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