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學實施的素質(zhì)教育,就是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科學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能力和科學態(tài)度。
大綱中指出:“自然教學的基本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同時事物和應用所獲得的知識。教師要盡可能地啟發(fā)學生自行探索和應用知識?!边@樣的教學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學生探索性學習的過程。那么,如何知道學生獨立探索新知識?現(xiàn)就此問題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創(chuàng)設質(zhì)疑情境,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
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質(zhì)疑氛圍是引導學生探索新知的首要條件。教師應根據(jù)小學生好奇心強、好動好玩、好勝等心理、生理特點,恰當?shù)貏?chuàng)設一些能啟發(fā)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情景,從而激發(fā)學生質(zhì)疑的興趣。
如教學《氧氣》一課時,為什么要用排水取氣法收集?試管口為什么要向下傾斜?管口為什么要塞一團棉花?為什么加熱前要均勻受熱?為什么完畢后要先移動導管后熄酒精燈?在驗證氧氣性質(zhì)時,為什么要火星的木條能在氧氣中復燃?為什么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等等。這些問題如同泉水般從學生興腦中涌現(xiàn)出來。
當然,學生提的問題,有的與本課有關,有的與本課無關或關系不大,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加以歸類、篩選、補充、修正,以確定本節(jié)課的研究問題。
但也有的同學不會提問題,這時教師就要對其加以指導,教給他們提出問題的方法,可用學習遷移的方法提問。如《鴿子》一課,因為前一課已經(jīng)學習了《鴨》,所以學生可提問:鴿子喜歡在哪里生活?小鴿子是如何繁殖出來的?……還可以由實驗材料或?qū)嶒灛F(xiàn)象提出問題。如《二氧化碳》一課,學生可能會提出:為什么往燒杯里倒二氧化碳。燃著的蠟燭會熄滅?又為什么矮的后滅,高的先滅?為什么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問“為什么”,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是探索活動的開端。
二、引導學生假設.親自設計探索方案
教學中,教師可采用下列方法,指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假設并設計方案。
(一)聯(lián)想法
自然教材從知識、力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結構,如果要研究的問題與以前學過的知識有聯(lián)系,可以進行學習遷移,指導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通過聯(lián)想直接進行假設。如教學《固體的熱脹冷縮》一課,通過前面學習的《液體的熱脹冷縮》,學生立刻就會聯(lián)想到固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
由材料和實驗現(xiàn)象提出的問題較為復雜,學生需要對形成問題的材料和現(xiàn)象進行分析思考,在此基礎上推想問題的成因,形成假設。例如《空氣的成分》一課,學生提出問題,蓋上玻璃片的蠟燭為什么慢慢熄滅了?那么蠟燭燃燒是消耗掉全部的空氣還是一部分?這就需要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二)原型法
原型法著眼于誘導性。它可以啟迪學生設計方案的思路,因此,原型和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材料、方法和實驗現(xiàn)象等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例如《水的浮力》一課教師用實驗導入新課,通過往球體里到水,球體會慢慢脹大。這一實驗室不僅可以啟發(fā)學生提出研究的問題,還為學生設計證明水有壓力的實驗方案提供了原型,在這一原型的啟發(fā)下,學生可以設計出這樣一組方案。往癟的塑料管中加水,癟塑料管脹大;往癟塑料瓶中加水,癟塑料瓶復原;往扎著橡皮膜桶底的小桶中加水,桶底突起等等。這些現(xiàn)象都說明水有壓力。
學生對問題的假設和設計方案,有的可能是正確的,有的可能是不完全正確的,有的還可能是錯誤的。但是,不管正確與否,說明學生都動腦參與了,所以教師要多鼓勵表揚,少批評挖苦,要肯定學生取得的成績。
三、鼓勵學生釋疑,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經(jīng)指出:你提出他能理解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答。要做他們知道的東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訴,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要教他這樣或那樣的學問,就要由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于告訴他們答案,要盡可能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實驗、思考去解決這些問題。當學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時,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和自信心,這樣就促使他們繼續(xù)挖掘出新的問題,并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追求。如教學《摩擦》時,可向?qū)W生提供表格,學生自備材料或根據(jù)教師所給的材料自己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并自行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及如何改變摩擦力的大小。
新課結束后,學生往往有許多問題要問。如何學生根據(jù)已掌握的知識可以解決,教師就應放手讓學生解決。如學習《昆蟲》一課后,有學生問:蜜蜂和蜈蚣是不是昆蟲呢?問題一出,馬上就有學生根據(jù)剛學的知識判斷出蜜蜂是昆蟲而蜈蚣不是。
但如果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當堂解決不了,教師也盡量不要直接說出答案??晒膭钏麄冋n后查閱相關資料自行解決。
學生對感性材料要進行深入地理解,分析其內(nèi)在聯(lián)系,才能歸納出其共性的東西,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試著得出結論,可以有效的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四、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地位,為學生探索新知識提供橋梁和階梯
學生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能否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指導。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的一個小實驗、一個小游戲、甚至一句鼓勵的話,都能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把他們引入探索的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小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心在學生探索新知的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是探索活動的先導。
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無論他們回答的正確與否,說明他們都動腦思考了,也說明教師已點燃了學生探索的熱情,把學生求知欲望推向了一定的高度,學生已開始迫不及待的期望找到科學的答案,注意力也轉(zhuǎn)移到了教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上。教師此時要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探究的方式方法,可以集思廣益,共同設想,選取最佳方案,也可以獨立設想,分別動手。
在學生獲得較典型的事物表象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研討。在研討中,教師不應自居仲裁地位,從而喪失學生自己描繪現(xiàn)象并攏出原因的自信,而應成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鼓勵者。教師的主要作用是隨機提出問題、引起矛盾,促使學生以較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師要了解研究情況,把握研究時間并調(diào)控研究過程,不時給學生以“引人入勝”之感和不斷探究,追求真知的動力,教師還應以自己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促使他們積極探究,得出科學的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把各項教學任務轉(zhuǎn)化為學生的探索愿望,是實現(xiàn)教與學和諧統(tǒng)一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學藝術的體現(xiàn),是我們自然教師所要追求的一種高層次的教學境界。
(責任編輯: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