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體育街第三小學,河北沙河054100)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八冊《加法的意義和運算定律》例3-例5。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電視連續(xù)劇《西游記》主題歌。
一、導入
師:同學們剛才聽到的是什么歌曲?你喜歡《西游記》的故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聽一段《西游記》的故事。
電腦出示《西游記》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師徒三人圖片。
二、誰挑著擔,誰牽著馬
師:話說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師徒三人離開高老莊,繼續(xù)西去取經(jīng)。孫悟空說:“八戒,你挑著擔,我牽著馬?!必i八戒說:“你挑著擔,我牽著馬?!眱扇藸巿?zhí)不休。唐僧靈機一動,計上心來,說:“這樣吧,我出一道題,誰先算上來,誰就牽著馬;誰后算上來,誰就挑著擔?!碧粕隽艘坏朗裁礃拥念}呢?
電腦出示:12+23+57
師:兩人迫不及待地算起來。唰唰唰,孫悟空算完了;慢慢地,豬八戒也算出來了。同學們,你知道他倆是怎么算的嗎?
學生討論,回答。
電腦出示:孫悟空的算法:
12+23+57=12+(23+57)=12+80=92
豬八戒的算法:
12+23+57=35+57=92
師:豬八戒一看孫悟空的算法,就急著說:“他算得不對!他沒有按順序運算!”唐僧說:“可人家的得數(shù)和你一樣啊!”“這次是碰巧了。不行,得重來?!睂O悟空說:“師傅,你就再出一道題吧,非讓他輸個心服口服?!庇谑翘粕殖隽诉@樣一道題。
電腦出示:340+25+275
師:同學們和他倆一起來算,好嗎?你覺得哪種方法好,就用哪種方法算,看誰算得快。
學生計算后,先說計算結(jié)果是否相同,再討論哪種方法快。
電腦出示:340+25+275=340+(25+275)
師:這時,豬八戒撓著頭說:“師傅,這擔子我挑,可是,明明猴哥的計算順序不對,為什么每次都能跟我算得一樣呢?”唐僧笑著說:“八戒愛動腦了,一定可以趕上悟空的聰明。仔細觀察觀察,看看有什么規(guī)律?”豬八戒犯了愁。同學們,我們一起幫豬八戒找找規(guī)律好嗎?
學生看兩組算式,討論,找出規(guī)律,并說一說為什么計算順序不同而和相等。
師:我們來看看書上是怎樣用最簡練的語言來描述的?
電腦出示:三個數(shù)相加,先把前兩個數(shù)相加,再同第三個數(shù)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shù)相加,再同第一個數(shù)相加,它們的和不變。
學生齊讀。
師:這個規(guī)律叫什么名字呀?
板書:加法結(jié)合律。
(評析:悟空得出一個結(jié)論,八戒提出疑問。八戒的疑問很有意義:其一,學知識,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其二,不能因為有了悟空,八戒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八戒愛動腦筋,受到師傅的表揚,對那些數(shù)學基礎差一點的同學來說,這會產(chǎn)生多大的鼓舞啊!)
三、師傅的卡片
師:豬八戒恍然大悟:“啊!我知道了,原來猴哥用的是加法結(jié)合律呀!不過,我的腦子笨,加法結(jié)合律的內(nèi)容太多了,多麻煩呀!師傅能不能想個法子,讓老豬這笨腦子也能記住?”這時,唐僧拿出一些卡片來,說:“八戒,拿去自己想想辦法吧!”
電腦出示:若干卡片,分別寫著:a、b、c。
師:唐僧想讓豬八戒干什么呢?這些字母表示什么呢?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回答。
電腦出示:(a+b)+c=a+(b+c)
學生上臺用鼠標指著字母說明加法結(jié)合律的意義。
(評析:有乘法交換律的基礎,學生有了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經(jīng)驗,所以,這里給學生自主探究乘法結(jié)合律字母公式的機會,對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推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師:豬八戒說:“原來這么簡單呀!我會了,我會了!”唐僧說:“真的會了嗎?來,為師再出兩道題考考你?!?br/> 電腦出示:根據(jù)運算定律在下面的口里填上適當?shù)臄?shù)。
(35+68)+52=35+(口+口)
250+(70+14)=(250+口)+口
師:大家也一起來做吧。
師:我們看豬八戒怎么做的?
電腦出示正確答案。
師:他用什么方法算得這樣快呢?(加法結(jié)合律)
四、流沙河
師:師徒三人繼續(xù)西行。走著走著,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只見河面波濤洶涌、惡浪翻滾,河邊立著一塊石頭,上寫六個大字:“八百里流沙河?!?br/> 電腦出示:八百里流沙河。
師:他們正在想怎樣過河,突然從河里竄出一個妖怪,站在浪尖上大聲喊:“不用想法子了。俺本是天宮的卷簾大將,當年玉皇大帝給俺出了一道難題,俺因算不上來,才被打人這流沙河。你們?nèi)缒軒桶乘愠?,俺送你們過河!”孫悟空火冒三丈:“好你個妖怪,還敢講條件!”舉棒就要打。唐僧說:“悟空,出家人以慈悲為懷,不要殺生。拿題過來,看能不能幫他?”豬八戒上前一看:“好做,好做!”這是一道什么樣的題呢?
電腦出示:用簡便方法計算:235+460+65
師:豬八戒先把前兩個數(shù)相加,不簡便;先把后兩個數(shù)相加,也不簡便。他自言自語道:“這加法結(jié)合律怎么不靈了呢?”孫悟空把題奪過來,叫到:“呆子,還是我來吧!”唰唰唰很快就算出來了。同學們,你知道孫悟空用的是什么辦法嗎?
(評析:新的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又一輪思維矛盾沖突。)
學生練習,抽生展示。
小結(jié):有時候,加法結(jié)合律還需要加法交換律來幫忙。
師:孫悟空幫妖怪解決了難題,妖怪履行諾言,把他們?nèi)怂瓦^河去,并且感激地說:“謝謝你們!我總算可以逃出這流沙河了,可是我到哪兒安身去呢?”于是唐僧把他收做徒弟,取名沙悟凈,也就是沙僧。
電腦出示師徒四人照片。
五、聰明的悟空
師:這會兒是師徒四人繼續(xù)西行。一路上,沙僧問孫悟空:“大師兄,你真聰明,這么難的題,你都會做,我真是佩服!”孫悟空說:“這有什么難的?早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就學過加法結(jié)合律了?!贝蠹蚁胍幌?,在一二年級的什么地方學過加法結(jié)合律?
電腦出示提示:
1.9+8=9+1+7=17
2.54+43=54+40+3=97
教師請學生自己舉例子,并說說自己的理解。
師:豬八戒和沙僧摸著自己的腦袋說:“原來加法結(jié)合律早就學過,只是那個時候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罷了?!?br/> (評析:發(fā)現(xiàn)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是“少講多得”的法寶。學生自然而然地學到了利用舊知探求新知的方法。)
六、勤學苦練
師:唐僧說:“在取經(jīng)的路上,降妖除魔不但要勇敢,還要憑借智慧。我們現(xiàn)在就加強練習,以備后用?!庇谑牵粕殖隽艘恍╊},我們跟他們一起練習,好嗎?
電腦出示1:下面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結(jié)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學生口答。
電腦出示2:1 1+25+34+9+16怎樣算比較簡便?
學生練習,并說一說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評析:在掌握基本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拓展練習,活化了學生思維。適當提高練習題的難度,有利于煥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七、結(jié)尾
師:今天的故事就要講完了,同學們,你從故事中學到了什么呢?
學生回答。
師:在西天取經(jīng)的路上,唐僧師徒還會遇到什么樣的妖怪,還會遇到什么樣的難題呢?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講。
教學反思:
第一,情境教學貫穿始終。不少教學只是在導入階段把教學情境作為“餌料”引學生“上鉤”,然后就“言歸正傳”,繼續(xù)照本宣科。本節(jié)課跳出了這一窠臼,以《西游記》的故事為藍本,與教學內(nèi)容有機統(tǒng)一,創(chuàng)設了情境串,類似于傳統(tǒng)的“闖關”游戲,但淡化了競爭色彩。整個教學過程形成流暢的故事情節(jié),從某種程度上“把教學的目的隱藏了起來”,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
第二,細節(jié)設計合乎情理。人們常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有的教學設計急于直奔主題,忽略了教學情節(jié)的鋪墊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所以,即使創(chuàng)設了情境,也是生吞活剝、牽強附會。其實,進入教學過程的內(nèi)容都應當引起重視。本節(jié)課情境故事編得“圓”,編得自然,因而給學生以和諧的美的享受。例如,在“誰挑著擔,誰牽著馬?”這一環(huán)節(jié),并不是簡單地由唐僧直接提出一個問題,讓孫悟空和豬八戒比誰算得快,而是由兩人的爭執(zhí)引出唐僧的“解決辦法”。又如,在教學乘法結(jié)合律的字母公式時,由豬八戒說出“我腦子笨”,從而產(chǎn)生“找出一個簡單明了的表述和記憶方法”的問題。注重細節(jié)設計是這節(jié)課的突出特色。
第三,明線暗線張弛有度。明線是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即《西游記》的故事,暗線是數(shù)學教學內(nèi)容本身,即乘法結(jié)合律。一段故事引出一個問題或任務,生動的故事使學生精神輕松愉悅,問題或任務使學生適度緊張甚至適度焦慮,輕松與緊張相互交替,保障了學生用腦衛(wèi)生,學習效率也自然提高。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情境與記憶的關系。人的記憶是很奇妙的?!段饔斡洝返墓适屡c乘法結(jié)合律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但是教師在它們之間建立起一種聯(lián)系。故事情境能給孩子留下強烈的印象,如果乘法結(jié)合律在學生頭腦中淡漠了,就會竭力回想:唐僧出了一道題,孫悟空是這樣算的,豬八戒是那樣算的……像《西游記》這類幫助記憶的事物,心理學家打個形象的比方叫“釣魚鉤”,我們就用它釣出一條條隱藏在記憶深處的“知識魚”來。由此看來,情境教學不只是“快樂”的問題,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等待我們?nèi)プ隼碚摵蛯嵺`的探索研究。
(責任編輯: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