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中考改革目前已成為制約我國教育改革的瓶頸。歷數我國考試改革,均決心大,力度強,問題準,措施多,政策明確,但效果甚微。中考屢改不效的原因何在,經驗教訓又有哪些,長期以來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討。本文在梳理、分析建國后教育、考試改革的政策規(guī)定基礎上,認為國家雖在政策層面為提高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學生全面素質方面做了種種努力,但效果并不顯著,主要原因是評價制度改革尚不到位。具體如下:
課改的核心與靈魂是什么?——繞不開考試這個中心。我們正轟轟烈烈進行的新課程改革,已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八次:
1952-1956年:教育部公布《小學暫行規(guī)程》、《中學暫行規(guī)程》,明確了中小學的性質、任務及培養(yǎng)目標,規(guī)定了學校的課程設置、組織管理體制、教學計劃、教學原則、教材、升留級制度等等。
1956-1959年:自1956年秋季起,全國統(tǒng)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確定基礎教育學制為12年。從1953年至1958年,教育部幾乎每年都要頒發(fā)一個新學年的教學計劃,根據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對課程做一些調整。
1959-1963年:教育部黨組頒布《關于編寫普通中小學和師范學校教材的意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中央縮短學制、提高程度的指示,編寫10年制中小學教材,隨之10年制試點學校產生。
1964-1966年:中共中央頒布《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教育部頒布《全日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草案)》,確立了以“雙基”(基礎知識與基本訓練)為重點的課程模式,對文化課、政治課和生產知識、勞動、假期等都作了必要的安排。
1978-1981年:教育部頒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規(guī)定小學五年、中學五年,吸收國際中小學課改的經驗和教訓,進行教學內容現代化的改革。 1981-1986年:1981年,教育部修訂《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中的小學部分,調整了教學時間和課程設置,將“政治課”改為“思想品德課”,恢復地理和歷史課,增設勞動課,外語課從四、五年級起開設(有條件的),1986年,教育部:《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學教學計劃(草案)》、《全日制六年制農村小學教學計劃(草案)》;對城市小學和農村小學的數學、外語、自然常識、勞動課程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981年,教育部頒行《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從高中二年起開設選修課,分文、理兩類教學計劃,并將勞動技術教育列入正式課程。
1986-2001年:1986年全國人大頒布《義務教育法》,1988年國家教委頒布《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第一次將小學和初中的課程統(tǒng)一設計,課程表分“六三制”和“五四制”兩種。將課程分為學科類和活動類,課程表中還留有空間讓地方安排課程。重新修訂了24個學科的教學大綱,較大幅度修訂了教材,適當降低了難度;1990年國家教委頒布《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調整意見》、1996年頒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試驗稿)》,2000年頒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新頒布的課程計劃與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相鏈接,克服原計劃文、理科課程比例不夠合理的情況,減少一些教學內容,加大選修課的比重。
2001年至今:啟動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前實驗已4年多。從1996年醞釀開始,新課改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1996—1998年,課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醞釀階段。1999~2001年7月,課程文本的研制、出臺與實驗準備階段。2001年6月1日,教育部全面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以及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15個學科的課程標準,并要求2001年秋季組織實驗。2001年7月至2004年,義務教育課程實驗與高中課程方案的形成,實驗規(guī)模逐步擴大階段,2004年至今,義務教育課程反思、推廣與高中新課程實驗階段。在新課改實施的這幾年中,理論和實踐層都一直存在爭議,尤其是近一段時期,一系列沖突的觀點相互交鋒,社會名流批評日盛,一些專家勇敢站出來說話:“教育質量”下降了,要“立即停止實驗”!
點評與思考:建國以來,教育主管部門一直致力于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就目前的課改而言,在提高教育質量和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上確實提出了一些新理念,移植了一些思想、理論和技術,創(chuàng)新了一些思路和做法,有其積極意義。但仔細對照不難看出,其實這次改革的理念內容在前幾次改革已有體現。所以,為什么難以推進,實施不力,效果不佳?一言以蔽之:沒有首先改革考試與評價這個永恒的軸心問題。一直以來,尤其是近一段時期,一系列沖突的觀點相互交鋒,在突顯學術繁榮的同時,也存在著深深的隱憂。部分學生家長、教師,甚至教育行政官員擔心,在新課程中成長的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得不好,基本功不扎實,“教育質量”下降了。批評的聲音不僅來自實踐層面,更是來自學術界。教育理論界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激烈論爭,爭論的焦點還是:質量的內涵一一我們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其背后的實質無非是: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其基本功能是否實現了?繞來繞去還是同一個問題:由什么樣的考試結果來證明什么素質和人才。可見,考試與評價問題不解決,課程改革就難以奏效。
制度走向:理想變革有多少?理論與現實之間鴻溝難越。正是認識到評價和考試問題是課程改革的關鍵問題,此次課程改革在改革課程內容的同時,關注評價與考試的改革,具體的政策文本概要如下: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fā)[1999]9號):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機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不得下達升學指標,不得以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工作的標準。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國發(fā)[2001]21號):探索科學的評價方法,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的潛能,幫助學,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發(fā)展。小學生成績評定應實行等級制,中學部分學科實行開卷考試,重視實驗操作考試。學校和教師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和按考試結果公開排隊。
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評價與考試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課程改革的六大目標之一。
2002年《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號):中小學升學考試與招生制度的改革:公辦學校實行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免試入學;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命題必須依照國家課程標準,杜絕設置偏題、怪題、要采用形式多樣的考試方式;改變以升學考試科目分數簡單相加作為唯一錄取標準的做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中考成績給地區(qū)、學校和學生排隊并公布名次;制定嚴格有效的監(jiān)督制約制度和公示制度,杜絕腐敗現象-深化高考改革: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yōu)錄??;公平競爭、公正選拔;注重對考生素質和能力的考查;高考科目實行統(tǒng)一性與選擇性相結合;逐步使中學對學生的評價記錄成為高校擇優(yōu)錄取的重要參考之一;加強高校的招生自主權。
點評與思考:教育部為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曾在9個省(市)1.6萬多名學生、2000多名校長教師中對九年義務教育的教學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在10個省(市)1.4萬多名學生、1600多名校長教師中對普通高中教學現狀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表明,現行的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由于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不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主要表現在: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唯一標準,評價體系不科學;過于注重紙筆測驗,評價方式單一,偏重智育,忽視體育和美育,德育實效性差;更多關注書本知識,不重視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不尊重學生的情感、自尊和個性培養(yǎng),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出臺《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作為教育評價和考試制度改革的文本依據。
國家意志:《教育部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初中畢業(yè)考試與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對新中考的總基調是:“三個有利于”和“三個重要突破”。三個有利于是,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終身學習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綜合運用能力,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教學質量;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深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中等教育的各類學校挑選適合的學生。三個重要突破是,在考試試卷、平時學業(yè)測驗上,課程實驗區(qū)所涉及的中考試卷必須按照國家標準命題,在課程改革地區(qū),不能用現行命題、題型,或者偏難的題型考查實驗區(qū)的學生,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高一級學校招生參考的重要方面;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允許學校進行自主招生,學校在測試學生的綜合素質后進行錄取。
點評與思考:統(tǒng)而言之,這次中考改革使命有三:一是擯除原有評價體制和考試制度存在的嚴重弊端,引導建立符合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中小學教育評價體系;二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促進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根本轉變;三是作為課程改革的六大目標之一,為新課改提供根本動力,共同指向課程改革之靈魂一一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從中央,到國務院,到教育部,致力推進素質教育,全力突破中考改革瓶頸問題。但具體實踐如何?“三個有利于”在理念層面已有很大認同,在操作層面也有體現。如各地的綜合素質評價,學業(yè)考試中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在升學錄取中也有了綜合衡量的意識。但三個突破還遠未實現,甚至根本沒有擺脫分數中心的束縛??荚噧热葸€是過多偏重呆板的知識、死板的答案,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和潛能的發(fā)揮與考察;學業(yè)考試成績等級呈現,只是簡單地進行分數和等級的轉換,更容易造成混亂和迷惑,綜合素質評價簡單、機械、空洞,區(qū)分度低,科學信度不夠,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升學錄取中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使用非常欠缺,中考改革還沒有實質性突破,任重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