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學生的需要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許多論者從尊重學生人權的角度,強調教育的一切要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fā)點。但是,也有人質疑,學生作為未成年人,其所表達出的某些需要的合理性、可執(zhí)行性是值得探討的。泛泛而談學生需要的表達,不弄清其實質,對教學實際的操作會帶來極大的模糊性,更嚴重的會產生誤導。那么,教師究竟該如何面對學生所表達的需要呢?
一、需要的表達
1、表達需要不是件容易的事
表達是滿足個體需要的一種傳播方式。并非所有的需要都能用恰當?shù)姆绞郊右员磉_。在表達的多種方式中(動作、表情等),語言的表達是使用頻率最高,且相對來說比較客觀的一種。但即便是語言表達,其尷尬在現(xiàn)實中也是隨處可見的?!霸~不達意”的遺憾不僅是學生,而且?guī)缀跏敲總€人都曾有過的體驗。人們描述出來的需要往往以意識到的需要為基礎,這里我們暫且不考慮人們沒有意識到的那些需要。但即便是在表達自己所意識到的需要的過程中,人們在對需要本身的強度水平,還有對所需要的數(shù)量的估計上也會偏離了表達者本身的意圖??梢姡藗儽磉_出來的需要并不一定是其真實的所需。
再退一步講,即使表達者能夠清晰、無誤地將自己的需要表達出來,但在傳播這一需要的過程中,還涉及到一個傾聽者對表達者的需要的理解問題。理解可能是正確的,但也可能會存在偏差。以學生表達需要為例,在“學生——語言表達——教師”這一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要經(jīng)過兩次的語言解碼過程,即學生——語言表達、學生表達的需要——教師。語言的含義是多種多樣的,致使教師的理解與體會和學生的表達之間可能會有一定的分歧。這說明,教師對學生所表達的需要的最終感知,已然值得推敲。
2、表達不是萬能的
一般來說,需要可以理解為所期望的狀況與實際存在狀況之間的差距。需要的本義是生物性需要,如需要喝水、需要睡覺等,但目前對需要一詞的使用的已幾乎擴展到一切領域,比如說,需要關愛、需要晉升、需要放松等等。由此可見,人的需要的內涵非常豐富,并非每一種需要都能夠通過語言進行準確地表達。
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柏力梭1972年將需要分為四種類型: (1)感受性需要(feltneed),特點是不通過任何方式加以表達,其他人即可知曉。一般指生理性的需要;(2)表達性需要(expressed need),特點是見于言行:(3)規(guī)范性需要(normative need),這種需要并非由當事人自身感受或表達,而是由其他人根據(jù)一定的準則來加以認定,比如說,需要遵守紀律或相關的秩序;(4)比較性需要(comparativeneed),此種需要因類似群體就其需要滿足情況的比較而產生,基于公平的原則。就此分類可以看出,對需要進行表達僅僅是人們認識他人需要的途徑之一。很明顯,后兩種需要無需個體表達,也是個體在表達時所意識不到的。但不能因為這樣的需要沒有加以表達,就不受到重視。恰恰相反,如果我們僅關注他人的表達性需要,那才是真正的顧此失彼。
二、學生表達的需要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所表達的需要與其真正的所需并不對等。那更何況是未成熟的學生群體呢?他們在對其需要的表述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偏差。
需要是有機體自身感到某種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心理傾向。這里涉及到一個自我意識的問題,即主體對自身機體及其狀態(tài)的認識。其中,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發(fā)展的一個主要成分和標志。自我評價是在分析、評論自我行為和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否恰當,會影響他們對自身需要的正確認識。不符合的、過低的自我評價會降低學生的需要。相反,過高的自我評價又會夸大學生的需要。
學生雖然已能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他們在其特定的成長階段,自我評價會表現(xiàn)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比較籠統(tǒng)、模糊;2、只是對自己個別方面行為的優(yōu)缺點進行評價;3、具有具體性,即學生更多地是針對其外顯行為進行評價。由此可見,學生的自我評價水平還很低,在此種評價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對自身需要的認識會具有極大的不準確性,這就更應該引起教師以及研究者的重視。
三、學生的真正需要與社會需要的融合
個人和社會作為主體,在行動過程中都會表達各自不同的需求:個體生而自由,向往自主,社會則需要秩序、權力和規(guī)范。這就必然會產生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矛盾。
那么,教育是滿足學生個體的需要,還是滿足社會的需要呢?事實上,教育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對于學生個體與社會二者的需要無法有效地兼顧。其實,不管教育是滿足誰的需要,它只是實現(xiàn)需要的條件之一。拿學生的需要來說,有限的教育不可能滿足或充分滿足學生的多樣需要。所以,學生所提出的需要,教育不可能都加以滿足,否則會陷入教育萬能論的泥潭。
客觀地講,學生需要與社會需要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學生的需要往往是適應社會的需要而產生的。從生物學意義上來說,學生個體(自然人)正是由于社會文化的影響才能成為一個社會人。學生的需要受制于所處的社會條件,因此,社會需要系統(tǒng)和學生個體需要存在著某種“異質同構”的關系。而且,社會需要對學生的需要結構會發(fā)生一定的影響。
由于社會是個人的存在方式,所以,人們往往是先建立與需要有關的社會常模,再根據(jù)社會常模來設定個體的需要。社會成員將社會需要內化為自己的需要系統(tǒng),形成自身需要結構中的社會因素。在孔德看來,個體必須根據(jù)它們同社會的關系、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與結合來進行分析。只不過,學生還無法有效地完成這一“內化”的過程,這就需要有成人的幫助。因此,教育者僅僅考慮學生個體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其與社會需要進行協(xié)調與平衡。
教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要引導學生建構合理的、可實現(xiàn)的需要結構,使學生在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結合點。教師對學生提出的這樣或那樣的要求,也決不是憑借自己的“想象和邏輯推理”建構出的“針對學生的需要”,他們恰恰是考慮到了社會的需要。
四、學生表達的需要與真正需要的關系
如前所述,學生所表達的需要與其真正的需要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所表達的需要就沒有任何的合理性可言。只不過教師在傾聽學生表達需要的時候,應該有區(qū)別地加以對待。為了方便說明,特借助于圖例,各用一個圓圈來代表學生表達的需要和其真正的需要,其關系見下圖。
1、重合。如第一幅圖所示,學生所表達的需要與其真正的需要是一致的。這無論是對于社會與個人,還是對于教師與學生,都是皆大歡喜的事情,或者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教育的理想狀態(tài)。如果存在此種狀態(tài),教育工作者就完全可以按照學生的表達來行使自己的權利,也完全可以把“表達需要的權利還給學生”。但是,此種狀態(tài)的達成要求學生必須在整合社會需要的基礎之上來表達自我的需要。當然,這對于未成熟的學生個體來說是相當困難的,需要有教師或其他成人的外力介入。
2、交集。在有些情況下,學生所表達的需要與其真正的需要之間有著一定的重合,如第二幅圖所示。學生們所表達的需要往往是其當下處于激活狀態(tài)的需要,即對于學生個體來說,是一種現(xiàn)實性的需要。這種需要起著支配學生的行為的作用。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說,這種需要可能局限于較低的層面,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沒有高層面的需要。學生所表達的需要(右邊的圓圈)只是其真正需要中的一小部分。有些需要(左邊的月牙形)是學生所無法明確意識到的。也就不能產生相應的動機,表達也就更不可能。
3、并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學生表達出的比較現(xiàn)實的需要,我們也不能盲目地全部滿足。因為需要不同于人的愿望、欲望,愿望和欲望可能是以需要為基礎,但也可能只是受某種情境因素或價值觀念的激發(fā)而產生。而學生往往將此混為一談,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所表達的內容僅僅是他基于某種特殊情況之下的內心愿望,與其真正的需要并沒有相關性(如第三幅圖所示)。比如學生在放松了一個假期之后,可能會對教師說:“我還要去……玩?!睂嶋H上這只是學生在放松之余的內心愿望的延續(xù),并非其此時真正的需要。
如果除了表達的需要就不存在任何其他的需要:如果個體能夠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如果學生是一個成熟發(fā)展的個體,能夠結合社會需要而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如果……如果存在著這么多的如果,那么我們完全可以把表達需要的權力還給學生,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所表達的需要就是學生的真正需要。但問題是這一切都僅僅是如果,所以教師對學生所表達需要應該有甄別地加以對待,并積極引導學生建構合理的、可實現(xiàn)的需要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