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保奉
新中國國家元首的第一次出國訪問
新中國成立兩個月,毛澤東就前往蘇聯(lián)訪問。這是新中國國家元首第一次出國訪問。照一般常理,這樣的訪問,會興師動眾,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次訪問名義上是為祝賀斯大林70壽辰,實際成果是簽訂了《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使新生的共和國獲得了蘇聯(lián)的巨大支持。
毛澤東作為新中國的國家元首,于1949年12月6日乘火車離開北京赴莫斯科。他的隨行人員只有四人:陳伯達(秘書)、汪東興(警衛(wèi))、葉子龍(機要)、師哲(翻譯)。這可能是現(xiàn)代國家元首正式出訪時,隨行人員少得不能再少的一次了。即使把一個半月后加入主席這次出訪的周恩來總理一行17人也算上,其隨行人員也可以說是十分精簡的。訪問期間,中方完全聽從蘇方安排,沒有專人負責禮賓工作,這在國際外交史上可能是絕無僅有的。
毛澤東首訪莫斯科,受到的禮遇是空前的。到任僅兩個月的蘇聯(lián)駐華大使羅申陪同前往蘇聯(lián)。毛澤東的專列由滿洲里進入蘇聯(lián)國境,蘇聯(lián)外交部副部長拉夫倫捷夫專程前來迎接,沿途受到蘇聯(lián)各地方當局領導人迎接,蘇聯(lián)外交部打來電話,關心毛主席的健康。毛主席在火車上度過了整整10天,于12月16日中午12點整(這是蘇方精心安排的)專列到達莫斯科雅羅斯拉夫車站,蘇聯(lián)部長會議副主席莫洛托夫、元帥布爾加寧上車慰問、迎接。考慮到天氣寒冷,主席感冒,隆重的歡迎儀式被壓縮。按照蘇方安排,主席只在儀仗隊前繞場一周,未致答禮,散發(fā)了書面講話。
毛澤東被安排在斯大林的第二別墅下榻。那是斯大林戰(zhàn)時的住所,有一個很大的地下指揮部。當天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辦公室會見毛澤東。晚上六點整,斯大林和蘇共全體政治局委員及維辛斯基外長站成一排迎接毛澤東。這種高規(guī)格禮儀是蘇聯(lián)外交史上不曾有過的。
兩位偉人緊緊握住對方的手,一個新時代開始了。斯大林說:“你很年輕,紅光滿面,容光煥發(fā),很了不起?!彼勾罅仲潛P毛澤東,而毛澤東卻說:“我是長期受打擊排擠的人,有話無處說?!彼勾罅治吹让珴蓶|把話說完,便插話說:“勝利者是不受審判的,不能譴責勝利者。這是一般的公理?!?/p>
會談在克里姆林宮斯大林辦公室的小會客客進行。會談的座位安排有些特別,不像通常安排兩國會談那樣,賓主分別坐在長條桌的兩邊,而是像是開內閣會議,斯大林坐在主席位上,蘇方官員在其右側,而毛澤東偕譯員師哲則在左側入座。會談中斯大林再次祝賀新中國取得的偉大勝利,接著雙方談到新中國的軍事、經(jīng)濟等廣泛內容,兩個小時過去了,蘇方只有斯大林一人說話,而毛澤東偶爾插話。最后,斯大林問毛澤東:“你來一次是不容易的,那么這次我們該做些什么?你有些什么想法或愿望?”毛澤東說:“這次來一是祝賀斯大林70壽辰,二是看一看蘇聯(lián),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想看一看。”斯大林:“你這次遠道而來,不能空手回去。咱們要不要搞個什么東西?”毛澤東:“恐怕是要經(jīng)過雙方協(xié)商搞個什么東西。這個東西應該是既好看,又好吃?!泵珴蓶|的話被翻譯后,蘇聯(lián)領導人都目瞪口呆了,他們無法理解毛澤東的幽默。中蘇兩國最高領導人坐在一起討論好看、好吃的東西,豈不可笑!政治局委員貝利亞忍不住,竟笑出聲來。
斯大林和毛澤東雖然有過多次文電來往,但還從未見過面。雙方都缺乏對對方的深刻了解,一開始都不愿把事情說得很明白,難免互相試探。毛澤東認為,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需要蘇聯(lián)援助,但決不會乞求。毛澤東認為蘇方應主動提出幫助我們,不提是不誠懇的。事實上,蘇聯(lián)方面對毛澤東來訪是十分重視,準備同中方簽署文件,準備向新中國提供援助。
關于中蘇雙方簽署文件,開始,斯大林的想法是,無論簽署什么文件,應該由中蘇最高領導人,即斯大林和毛澤東親自簽署。但是毛澤東卻一心要把周恩來請到莫斯科來完成這項任務,因為斯大林的國家職務是部長會議主席,與周恩來總理身份是相稱的。所以,在毛澤東到達莫斯科一個月后,周恩來也來到莫斯科。
12月21日毛澤東出席了蘇聯(lián)在莫斯科大劇院為斯大林70壽辰舉行慶祝大會,斯大林和毛澤東坐在專用包廂觀看文藝演出。觀眾們在演出結束后熱情歡呼“斯大林、毛澤東”。毛澤東也舉手向群眾致意,并高呼:“斯大林萬歲!”
1950年1月20日周恩來總理到達莫斯科。經(jīng)過幾輪會談,雙方達成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共識。2月14日舉行條約簽字儀式。在儀式上,毛澤東、斯大林站在最中間。由于斯大林比毛澤東身材矮,為了掩飾這一缺陷,在記者拍照時,斯大林往前邁了一步,因此在照片上,人們看到斯大林與毛澤東高矮差不多。
當晚,中國以駐蘇大使王稼祥名義在克里姆林宮附近的米特勒保爾飯店舉行盛大招待會。斯大林破例率蘇共政治局委員們出席了這次宴會。參加宴會的中蘇官員多達五百余人,把宴會廳擠得滿滿的。宴席的主菜是傳統(tǒng)的中國火鍋。擺在斯大林和毛澤東面前的火鍋是特制的。這只火鍋是中方從國內帶來專門送給斯大林的生日禮物。宴會開始前,蘇聯(lián)方面的安全人員把它拿去,后來發(fā)現(xiàn)原來的紫銅火鍋變成了銀白色的。蘇聯(lián)方面說,怕銅有毒,特地鍍了一層錫。斯大林對吃火鍋顯然不在行。進餐時,他把生冬筍片直接放進嘴里并連說“好吃,好吃!”毛澤東挾了一片筍,放在火鍋里涮了涮,然后放進嘴里,說“這樣吃,味道會更好些?!彼勾罅终罩珴蓶|的樣子試了試,說:“果然不錯,中國菜確實名不虛傳!”
除莫斯科外,毛澤東還訪問了列寧格勒(圣彼得堡)。1950年2月17日毛澤東離開莫斯科回國。
有關這次訪問的禮品很有些特色。因為是祝壽活動,自然少不了“壽禮”。送給斯大林的禮品是絲綢和屏風。此外,壽禮中還包括了蔬菜、水果:山東大白菜、蘿卜、大蔥、萊陽梨,河北鴨梨、雪梨,北京的綠皮紅心圓蘿卜(即心里美),江西小金橘等。這些禮物作為國禮,可能在現(xiàn)代外交史上是十分罕見的。去蘇聯(lián)前,按照毛澤東的要求,有關方面做了認真細致的準備工作,除上述蘇聯(lián)緊缺的蔬菜水果外,還采購、調運了上好的西湖龍井和各地名茶約達一噸,另外還有許多日常用品,如布匹、瓷器、工藝品以及紫銅火鍋、12雙象牙筷子。新中國剛剛建國,百廢待興,除此之外還能有什么高級禮品呢!
毛主席這次出訪,由于隨行人員太少,沒有專門禮賓工作人員。如果一定要說說這次訪問的禮賓工作,不能不提到周總理,正是他在關注著這項工作。周總理把主席送出國、送回國,親自打點禮品,親自關照送給斯大林的壽禮以及送給蘇聯(lián)其他領導人的禮品。2月17日毛主席離開莫斯科后,周恩來又在莫斯科工作了一段時間。他送走毛澤東后,又特意來到主席住處,對賓館里的蘇聯(lián)全體工作人員進行統(tǒng)計,親自為他們準備了紀念品,賓館的
工作人員對周恩來的真誠、細致工作態(tài)度非常感動。
新中國迎接的第一位國賓
新中國成立的前三年,外交禮賓工作主要是接待外國來華大使,派遣我國大使出國,毛澤東、周恩來訪問蘇聯(lián),但是卻沒有重要代表團來訪。1952年,新中國成立三周年前夕,蒙古人民共和國人民革命黨總書記、部長會議主席澤登巴爾來到北京,參加新中國建國=三周年慶祝活動。
這是新中國接待的第一個屬于國賓級的代表團。建國三年來,外交部尚未接待過這么大型的重要代表團。當時的外交部甚至還沒有組建禮賓司,禮賓業(yè)務由外交部辦公廳交際處承擔。
究竟怎樣接待國賓團?大家心里沒有數(shù)。不過有一條是肯定的,即一定要十分熱情、隆重、友好。首先考慮的是住宿問題,當時新中國沒有國賓館,一般外國客人來北京訪問,都是下榻北京飯店。顯然,讓國賓住宿北京飯店是不恰當?shù)?,而當時北京適合國賓下榻的地方并不多。
東交民巷15號,即現(xiàn)今北京市委南邊,原曾是法國大使館,是一處帶花園的大院,除主樓外,還有四棟獨立的小樓,環(huán)境不錯。最后由周總理決定,安排澤登巴爾一行下榻在15號這個大院里。
1952年9月28日,周總理等多位領導人到機場歡迎蒙古客人。澤登巴爾出席了毛主席國慶三周年宴會和天安門廣場的觀禮,參觀了工礦企業(yè)和農(nóng)村。毛主席還在中南海懷仁堂陪同他觀看了著名越劇演員袁雪芬、范瑞娟、傅金香主演的越劇《白蛇傳》。除北京外,他還訪問了上海、杭州。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來總理作為主人,在外交部辦公大樓為客人舉行了盛大歡迎雞尾酒會。當時的外交部是在今天北京東城的外交部街31號。清末,這個地方是國賓館,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在這里辦公。北平解放后,先由華北人民政府使用,新中國成立后,華北人民政府停止辦公,外交部即進入此處辦公。當時,院內有兩座西洋風格的建筑,即東樓、西樓。部長辦公室、部辦公廳和會見外賓的會客室設在東樓,其他6個司局和委員會在西樓辦公。西樓也住有不少工作人員,開始時,科級干部每8個人住一間房,地下室也住了不少人。只有在東樓才可舉辦招待會,不過必須把部長、副部長辦公室內的桌椅全部搬出來,甚至連大客廳前面的陽臺也要收拾干凈,才能騰出必要的地方,布置成招待會會場。幾百人的招待會,大廳里放不下,賓主們只得分散到大樓的幾個房間里活動。
招待會開始后,周恩來不得不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走進去向客人祝酒。此前,在這里也曾舉行過幾次招待會,但是有時招待會進行中間突然斷電,總理就舉著蠟燭到各個房間去祝酒。這類招待會在外交部辦公樓只舉行了數(shù)次,每次都折騰得大家精疲力盡,后來才不得不改在北京飯店舉行。
接待澤登巴爾時禮賓工作出現(xiàn)的一個差錯,至今還有人提起。安排澤登巴爾一行游覽北海公園,原計劃兩小時,不曾設想,澤登巴爾年輕力壯走得快,一個多小時就出來了。活動提前結束,車隊司機卻未做準備,他們按照原計劃到附近飯館吃飯去了。那時沒有手機之類的通訊工具,無法及時聯(lián)絡,陪同的禮賓官們急得手忙腳亂。
建國伊始,第一次接待國賓,沒有經(jīng)驗,盡管盡了最大努力,工作中難免忙亂、無序,完全無法同今天的國賓接待相比。此外,由于條件不具備,如當時我國還沒有明確劃分陸海空三軍,所以這位國賓到達時,雖然檢閱了儀仗隊但不是陸??杖妰x仗隊。同時,現(xiàn)在在國際迎賓儀式上已很普遍的鳴放禮炮做法,由于當時我國尚未實行,澤登巴爾來訪時也未鳴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