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
編者按:上海兩院以《研討會紀要》形式明確“商業(yè)賄賂犯罪法律適用”政策意見,掀起一場激烈的辯論: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用于公務支出是否可以從寬?正反兩方意見相左,針鋒相對時,但目標都是一致:為了中國反腐敗事業(yè)更好的發(fā)展。
我想,上海市兩院出臺《紀要》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工作。但是,《紀要》的內容讓我個人覺得有點難于理解。同時,我個人認為《紀要》的可操作難度非常大,若要保證操作結果的公正性,那么對法官的要求何其高?由于法官的個人因素對判決的結果會有很大的影響,是否會造成法官的“權力尋租”?若法官在這個“可左可右”的《紀要》規(guī)定下操作,用什么來保證判決的公信力?
1.如何區(qū)分“非法財物”和“合法財物”?
人民幣本身只是一個交換的媒介,其本身不是腐敗和違法犯罪的代名詞。從罪犯手里拿出的蘿卜和從守法守紀的老百姓手里拿出的蘿卜沒有什么區(qū)別。同理,在《紀要》中的財物如何區(qū)分?如果不能區(qū)分,只要是從“行為人”手中消費的或者支出的都可以算作“私自用于公務支出”的財物。這樣一來,從“行為人”手中消費的幾乎都可以算“私自支出”。
“非法財物”和“合法財物”也可以相互轉換啊,就和“洗錢”一樣,可以把“黑錢”洗成“白錢”。今天你把受賄的錢用在單位的公務活動上,明天你把花銷拿到單位報銷。這樣一來,你的“非法所得”就成了正當收入了?因為,把非法所得用于“公務”是“自愿”的,到單位報銷發(fā)票是“合法”的。
2.如何區(qū)分“公務支出”和“個人支出”?
試想某“行為人”某天受賄5000元,數(shù)月后從自己口袋拿出5000元去搞接待,接待于己于公都有好處,但主要是對自己的好處大。那么請問,這5000元是公務支出還是個人支出?
既然愿意把受賄的錢用在公務支出上,為何不一收到就主動上交???出臺這么一個紀要是否會給大家一個錯誤的信息,告訴受賄者“可以受賄,只要把錢用在公務支出上,還是可以寬大處理的”。是不是也是一個導向,告訴受賄者“如果你受賄了,你用些錢在公務支出上”,萬一以后“翻船”也有后路可退啊。
我個人認為,若是“行為人”要把受賄的財物“私自”用在公務支出上,是不是也必須偷偷摸摸?。恳环矫?,既然叫“私自”,就是不必“請示匯報”,不能讓別人發(fā)現(xiàn),如果讓大家都知道那你就不是“私自”用在“公務支出上”;但是,如果不讓別人知道,案發(fā)后誰給你舉證?。苛硪环矫?,如果讓單位的同事看見你把“自己的財物”用在公務支出上,他們會作何感想???他們會認為你“心中有鬼”,還是會認為你“舍己為公”???
也許《紀要》的出臺對于被動受賄的廉潔領導是一條自己不想走但還可以走的退路;但對于那些主動受賄者,這是一條他們希望看見的出路。也許,主動受賄者的僥幸心理又可以進一步的滋生了。
這個《紀要》到底要的是什么?沒有健全的法治,這類問題總是讓人找不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