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冰 梅 放
20年前,《話說長江》出現(xiàn)在中央電視臺的熒屏上,以40%的收視率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視的收視奇跡,成為中國電視史上的里程碑。如今,33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再說長江》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視史上紀錄片制作的長篇之最及眾多第一。
滄海桑田,風云變幻。
長江,巨變中國的投影。那些古老與現(xiàn)代、歷史與變革、“亙古不變”與“萬象更新”之間形成的巨大張力,使得每一次關(guān)于它的影像記錄都擁有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
20年前,《話說長江》出現(xiàn)在中央電視臺的熒屏上,以40%的收視率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視的收視奇跡,成為中國電視史上的里程碑。如今,制作周期超過兩年、凝結(jié)了數(shù)百位中國電視人心血和汗水的《再說長江》再次出現(xiàn)在電視熒屏上。精致的鏡頭記錄了長江自然風貌的千奇百變,磅礴大氣的敘事展現(xiàn)了長江沿岸人家的歷史遷移,帶著一份歷史的滄桑與厚重,沖擊著老觀眾、震撼著新觀眾、感動著關(guān)心長江的每一個人。
前后20年
“從一條大江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崛起與發(fā)展?!对捳f長江》在20年前的推出,見證了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時代。20年后《再說長江》的播出,則記錄了新世紀的中國現(xiàn)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或許它也能夠成為今天這個時代的見證?!敝醒腚娨暸_臺長趙化勇說。
20年來,長江流域成為中國高速發(fā)展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域。上游的重慶成為中國最大的直轄市;中游的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大壩主體竣工;下游的長江三角洲高速發(fā)展和浦東的開放開發(fā);長江源頭地區(qū)世界海拔最高和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建成通車;引長江之水的世界最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調(diào)工程全面啟動,這些世紀工程見證了長江的巨變。
長江變了,電視變了,觀眾也變了,一個“變”字,讓電視人帶著攝像機再次走向了長江。它是《話說長江》的承接,更是它的延續(xù)。從狹隘的文化范疇擴展到“文化遺產(chǎn)”、“社會生活”、“重大工程”、“歷史與地理”、“科學發(fā)現(xiàn)”、“考古揭秘”等若干政治、經(jīng)濟、人文領(lǐng)域,《再說長江》生逢其時。
如果說《話說長江》中更多的是注重歷史和人文景觀,那么在《再說長江》中,編導們關(guān)注得更多的是人,長江兩岸人的變化。因此,以人為主角,以故事為載體,以情感為核心,以真實為靈魂,一直是《再說長江》在創(chuàng)作上所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
三峽移民問題是一個敏感而又復雜的問題,如何在《再說長江》中體現(xiàn)它的分量?編導王世偉從2000年就開始關(guān)注這個特殊群體,拍攝了大量素材。最終,他選擇了讓他感動、同時也讓億萬觀眾感動的三峽移民冉應福作為代表。
今年56歲的冉應福,老家就在長江邊上,房子正對瞿塘峽口。300年前,冉應福的祖先響應朝廷“湖廣填四川”的政策,來填四川,慎重選擇了這塊既被江水潤澤又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扎下根來。300年后,冉應福又按照政策,成為數(shù)以百萬計的三峽移民中的一員。
這位在長江上當了一輩子領(lǐng)頭人的農(nóng)民篤信:告別時,有些話必須向祖祖輩輩生活了300年的瞿塘峽交代清楚。滿腔的話在最后壓縮成一句耳熟能詳?shù)目谔枴吧嵝〖?,保大家”?/p>
然而,比這6個字更能概括冉應福那份復雜心境的,是他貼在安徽新家門口上的對聯(lián)——上聯(lián):“清朝兵亂填山川”;下聯(lián):“中華建設(shè)移平原”;橫批:“反正愛國”。
一位網(wǎng)友滿懷深情地在自己的博客上寫道:請不要用“濫情”、“虛偽”之類的詞匯來形容這副對聯(lián),這只會顯出評論者的淺薄。我相信一個經(jīng)歷了如此情感抉擇的人,是有權(quán)利喊出這樣的豪言壯語的,而這句話也是可以代表他心聲的。在我的心里,這副對聯(lián)的重量超越了長江源頭的雄渾壯麗、三星遺址的神秘詭麗以及夜色重慶的流光溢彩。
生命的代價
33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再說長江》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視史上紀錄片制作的長篇之最。除此之外,它還創(chuàng)造了很多項第一。比如,第一次用高原直升機對整個長江源頭和70多個現(xiàn)代冰川進行了航拍,讓我們看到了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區(qū),雪山、河流、沼澤共同孕育的大江的源頭;第一次使用杜比立體聲錄音技術(shù),高度清晰的畫面和立體聲讓我們感受到了長江最深情、最真摯的呼喚。
制片人兼總導演劉文說,其實整個攝制組的人都憋著一股子勁兒。
當年的《話說長江》屬于中日合拍:日方出錢、出設(shè)備,中方出人出力。拍攝完成之后,日方把素材帶回國內(nèi),剪了一部單本紀錄片《生生不息》。中方派員到日本的電視臺看素材,把需要的部分拷貝回國。最后編輯出25集“大型系列電視節(jié)目”《話說長江》——這是中央電視臺制作的第一部系列專題片。
《再說長江》立項之后,日本、韓國的幾家電視機構(gòu)上門尋求合作,都被央視婉拒。劉文說像《絲綢之路》這樣有國際化背景的片子可以合拍,但長城、黃河這樣代表民族形象的題材必須由中國人自己拍!
攝制組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2005年4月5日,王影,這位來自重慶的優(yōu)秀編導兼攝影,在拍攝成都都江堰放排時,由于突生意外,捆綁木排的繩索斷裂,樹木上岸,為了保護手中高清攝像機,王影被樹干重重地砸在了地上,當時髕骨粉碎性骨折。
王影承擔著關(guān)于四川、重慶的7集選題,之后的一個月里,王影每天堅持在病床上看當天拍攝的圖像回放,提出拍攝意見。一個月后,腿上植有6顆鋼釘和一根鋼支架的他拄著雙拐完成了后續(xù)3集的拍攝,這一干就是4個月。
“應該說,在記錄長江的歲月里,最危險、最痛苦而又最充滿挑戰(zhàn)的拍攝,應該是冰川的拍攝和長江源頭的航拍,因為沒有經(jīng)驗可循,有的只是激情、勇氣、信念和運氣。為了這次拍攝,《再說長江》攝制組的幾十位戰(zhàn)友身體損耗極大,每個人都在挑戰(zhàn)自我,克服了難以忍受的生理極限,很多人因此而落下了終身攜帶的慢性病?!眲⑽母锌对僬f長江》差不多可以說是一部用生命的代價記錄的長江。
另一部巨制
《再說長江》播出之際,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在第一時間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推出了同名圖書《再說長江》,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電視與圖書同步面市。這個同步,來源于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趙炬社長的“先下手為強”。
兩年前,《再說長江》剛剛立項,從電視上得知這個消息的趙炬立即向社里的編輯下了死命令——堅決拿下犞后的700多個日夜,出版社的編輯一直沒有放棄對劉文的“定位跟蹤”。最終,《再說長江》同名圖書如期上市,而20年前曾經(jīng)創(chuàng)下收視紀錄的25集大型電視系列節(jié)目《話說長江》,也由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
圖文書《再說長江》承接了《話說長江》氣勢磅礴的敘事方式,貫穿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記錄了數(shù)百位生活在長江之濱的人們,記錄下他們的面孔,記錄下他們感人的笑容,記錄下他們真實的故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500多幅圖片,書中大量使用動畫和衛(wèi)星遙感圖來表現(xiàn)長江文化,這在國內(nèi)出版界還是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