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祺
叫我Michael,重點不在于職稱,重點在于親切感。面對一群知識工作者,親切比敬畏有用得多。
剛到美國留學的時候,原本不想取個英文名字,堂堂中國人,干嗎用英文名字。后來發(fā)現(xiàn),“文祺”的拼音,使用臺灣地區(qū)慣用的拼法拼成WenChi,縮寫是“W.C”,跟廁所的英文縮寫同名。當外國同學一天到晚“W.C”,“W.C”……的叫,我就知道該取個跟廁所不一樣,比較好叫的英文名字。剛好那一年的法國網(wǎng)球公開賽,破天荒地讓一個17歲的華裔小子張德培拿了個冠軍。我喜歡打網(wǎng)球,把張德培當作偶像。偶像英文名字叫“Michael”,就把自己的英文名字也叫“Michael”,過過干癮。
公司規(guī)定稱呼同仁以英文名字為主,禁止使用職稱。使用英文名字是因為公司從小就立志要做國際級的企業(yè),既然是國際級的企業(yè),就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員工,大家互相的稱呼,要依照國際慣例,以英文名字為主,最好是不要從中文名字直接音譯,否則一天到晚出現(xiàn)“W.C”的問題。
從小立志的BenQ真的長大了,很爭氣地并購了世界知名的SIEMENS手機。公司開年會時,西門子手機的人加上原來BenQ海外的老外,使得開會的外國人超過百分之二十。公司規(guī)定使用英文作為官方語言,上臺報告的人一律講英文。在會議過程當中,坐在我旁邊的德國人很訝異地跟我說,他沒想到BenQ的人英文講得那么好。
兩個大公司的合并,企業(yè)文化的融合是個很艱巨的任務。兩個不同國家的大公司合并,既牽涉到企業(yè)文化,又牽涉到民族文化的融合,任務更加艱巨。如果合并是由傳統(tǒng)被視為弱勢的東方兼并強勢的西方,則難上加難。融合成功,就代表東方文化不再弱勢,東方企業(yè)不再弱勢,也代表中國企業(yè)也可以做大做強,稱霸于世界。
文化融合的契機,始于一個簡單的英文名字。名字的背后,代表全球化的基礎,起源于一個共同的溝通平臺。德國人、法國人、意大利人、印度人、中東人、日本人……所有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語系的BenQ人,在英文這個溝通平臺上,沒有障礙地一起交流。我是中國人,在中國工作,平時使用中文跟人溝通,但是在BenQ的網(wǎng)絡里,我是世界公民,有個英文名字,使用英文思考,使用英文寫E-mail,跟全世界的BenQ人溝通。因為平常就習慣用英文,在會議上遇到世界各國的同事,就可以很自然地用英文溝通。
東方人比較害羞,害羞是東方人英文說不好最主要的原因。雖然英文高考分數(shù)很高,大學里四、六級考試輕松過關,每當面對老外,總是結結巴巴地說不出口。除了害羞之外,平常不習慣用英文思考,臨時要用英文對話,就得在腦子里不斷地英翻中、中翻英,容易緊張,緊張就容易出錯,害怕出錯就更不喜歡用英文跟老外交流。如此一來,惡性循環(huán),愈不敢交流,英文就講得愈差。為了提高同仁們的英文水平,我極力鼓勵大家使用英文寫E-mail,因為寫E-mail沒有時間壓力,可以慢慢地寫。寫的同時使用英文思考,養(yǎng)成習慣,日積月累,就可以像我一樣,雖然平常沒機會使用英文與人交談,臨時碰到老外時,卻可以不假思索地使用流利的英文溝通。
叫我Michael,除了一個全球化的基礎外,還有許多好處。同事們叫我Michael,比較親切,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職稱代表官僚,官本位主義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形成;Michael代表朋友,工作上大家專業(yè)對口,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工作以外大家是朋友,是好朋友。要知道,老朋友,跟老妻、老本一起,是老來人生最重要的三寶。工作的時候可以交到好朋友,好朋友培養(yǎng)成老朋友,是人生一大樂事。朋友之間的交流,屬于非正式溝通,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的交流,是學習型組織的基礎;而學習性組織,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最具有競爭力的組織。
叫我Michael,重點不在于職稱,重點在于親切感。面對一群知識工作者,親切比敬畏有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