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e?。蹋酰?/p>
譯/木目
克里希那穆提已經成為20世紀的一個精神現象。他的生活堪稱一場偉大心靈的傳奇:自己飽經內心的掙扎,卻把精神的純粹和寧靜留給我們。他說:“一旦你追隨某一個人,你就停止了對真理的追求?!币蔀椤白约旱闹魅耍约旱墓狻?,就要帶著自己的經驗教訓去接觸真理,不借助任何中介,不輕信不盲從,還要去除自己的成見。所以,他既不宣稱自己擁有真理,也不宣稱自己在傳授真理。這也正是蘇格拉底青睞的做法。他的學說指向著“如何去思考”。這也是一場“無聲的革命”:對自我的認識和對恐懼的超越。
20世紀30年代,克里希那穆提離開印度,定居美國加州。以后的50多年的時間里,他在世界各地演講布道,聽者數以萬計。從最挑剔的量子學大師波恩,到大眾文化的代表披頭士樂隊,都曾經在他的聲音中找到靈感的源泉。
克里希那穆提的五種關鍵思考
1.關注現在與平庸的日常
克里希那穆提揭示了兩種完全對立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是一直保持個人的警醒、質疑和冒險;另一種則是遵循教條、規(guī)則,安于服從帶來的種種確定?!皼]有現成的通向真理的路,而這正是真理的美:它是活生生的。”要前往真理的國度,就要關注現在,關注平庸的日常?!笆裁词菬o知?無知就是對自我沒有深刻的認識。如果你們不能原封不動地看待、接納現在的自己,你們就不能認識自己。認識了自己之后,你們看到的就會變化,觀察者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消失了,沖突不再存在。”
2.如同新生兒般生活
在克里希那穆提看來,“認知”就是“如同新生兒一般,完全裸露,拋開所有成見,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就是說要從理性思考中解脫出來。因為理性思考是記憶的反應,而記憶主要是為了重復已知的、令人放心的模式。因此,他從來不將思考與智慧劃等號。
3.用學習對抗恐懼
學校是“害人的模子”,它的軸心是過去、專門化、競爭和權威。對這樣的批評,克里希那穆提的回應是創(chuàng)立四所學校。在那里既教授孩子認識自我,也教授他們數學等知識。它們的目標是教育,是沒有權威也沒有恐懼地傳授知識。“一旦恐懼出現,你就停止了真正的學習??謶肿尨竽X變得愚鈍,阻礙精神的綻放。不要機械地積累知識,只有學習才能讓你保持機敏、活力和自發(fā)性?!?/p>
4.讓心靈完全靜止
盡管克里希那穆提從未提到自己的冥想方式,但他解釋了如何在獨處時與真理相遇。“假設你在看一棵樹,你什么也不想,也沒有任何回憶妨礙你的觀察和感受,破壞你這一刻的專注,這時你的眼前就只剩下這棵樹,觀察樹的你也消失了?!庇^察者就是這樣消失的。在心靈的完全靜止中,“真理才能夠進入存在”。對克里希那穆提來說,這種狀態(tài)就是創(chuàng)造。這是一個沒有邊界的空間,它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宇宙能量”。
5.愛的定義
“愛不是感官享受,既不是愉悅,也不是欲望,更不是欲望的滿足。愛不是嫉妒,不是仇恨。愛寬宏大度,富于同情和憐憫??蛇@些品質還不是愛。要愛,還要對美非常敏感。我說的美,不是一個男人或者一個女人的美……我說的美存在于自我消失的地方。這樣的美,這樣的愛,這樣的真理,就是最高級的智慧……”
(郝育國摘自《心理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