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到廠
《龍虎門》的文戲遭人詬病,其癥結在于武戲過于搶鏡。從成因上看,這是一次電影內涵對商業(yè)賣點的妥協(xié),從結果上看,影片卻取得了票房的勝利
大約兩個星期前就看了《龍虎門》,實話說,因為多了剪輯、特效和明星,打得比“散打王爭霸賽”的直播要好看得多。但是只要一停了拳腳,影片立刻就露了怯,對白糟糕得能打敗《英雄》,那些明明板著臉要抒情的戲,最終卻換來放映廳里的一陣陣笑聲。影片上映后被評價為“武戲滿分,文戲零分”,雖然有些極端,但很能說明問題。
影片改編自黃玉郎的同名漫畫,講的是龍虎門的第二代傳人王小龍與王小虎失散多年后,重聚、相認、同仇敵愾的故事。如果說“文戲”是指感情和內心的呈現,那么《龍虎門》中的可供挖掘的戲份不少,王小龍和羅剎女的感情糾葛、王小龍和王小虎的兄弟情誼、馬坤對馬小靈的舐犢之情,石黑龍對環(huán)境的反抗與內心成長等等,這些線索串聯起整部電影的故事主線,本應該占有很大比重,但由于影片過于側重動作戲,文戲的展開因為受限于篇幅而變得浮光掠影,支離破碎了。
如果說“文戲”的另一種解釋是表演,《龍虎門》也應該有更好的表現。演員的選擇可以說讓這部影片先成功了一半,但可惜的是,影片最終對角色內心缺少細膩刻畫,只呈現出窮兵好武的空洞印象。兩位女主演在影片中的角色與之前的銀幕形象略有不同,這為表演留下了更多空間,但泳池和雨夜等幾段感情戲的插入過于僵硬,如果加入稍微細致一點的鋪墊,或許會有更好的效果。
攝影和美術設計(布景)是影片最醒目的亮點,但它們在大部分情況下只是在配合打斗場面:獨特的攝影角度幾乎只貫穿在打戲里,幾個重要的布景在宣傳時甚至以打斗場面冠名,攝影和布景兩者之間的最完美呈現是壘球場的那段戲,機位的擺放、攝影的角度、畫面的粗顆粒和黑白效果,都忠實遵循原作,很好地烘托出《龍虎門》的漫畫感和武打效果。
《龍虎門》是導演葉偉信與打星甄子丹的二度合作。此前葉偉信的《殺破狼》一片票房口碑取得雙贏,成為去年港產片的一大驚喜。之前一度有評論說,動作導演甄子丹在本片里越俎代庖,葉偉信只掛導演虛名,無論傳言如何,在影片中,這種錯位表現得相當明顯。在動作設計上,甄子丹將自己力求真實的個人風格貫徹在整部影片之中,盡管仍然有鋼絲和特效,但《龍虎門》的表現的確稱得上近年最有特色的功夫片之一,與此相比,影片卻并沒有表現出葉偉信之前對內心刻畫和戲劇張力的把握。
在一部100分鐘左右的商業(yè)電影中,藝術內涵與動作場面有時會被視為一組不可調和的矛盾,而當后者更能代表影片商業(yè)性的時候,《龍虎門》毫不猶豫地做出了取舍,即使在上映之后遭人詬病。但事實上,影片上映首日,內地和香港票房就突破620萬,超過年初的《霍元甲》,它反映的或許是現階段觀眾基礎導致的尷尬現狀——某些商業(yè)片正向著追求淺層刺激的MTV模式發(fā)展。
《龍虎門》“廢文任武”的商業(yè)取舍本來無可厚非,但影片的缺點在于沒有在商業(yè)立意的基礎上,完成整體風格的統(tǒng)一,打得格外精彩,說得卻非常幼稚,這容易讓人再次聯想起《英雄》《無極》那樣的商業(yè)大片,場面的確做得十足,但卻總是鉆牛角尖,端著架子要在娛樂片里灌輸些大道理,結果文縐縐的對白自武夫口里說出來,只制造出一些滑稽的幽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