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歐陽曉璇
從2006年度3月末開始,韓國的各個糧食售賣點上將公開出售從美國、中國、澳大利亞、泰國的進口食用米。之前,進口大米只在食品加工領域被允許使用,常被用作本國糕餅、餅干等加工食品的原料來源。2004年,韓國同美國、中國、澳大利亞、泰國等9個國家簽約,即將來允許在同上述9個國家商定的義務進口總量(MMA)基礎上,將其中的10%N30%在國內作為食用米、而非加工米進行市場銷售的協議。3月20日,從美國加利福利亞洲引入的1376噸一等米將成為第一批明確上市交易的進口食用米。
2005年,韓國從美國、中國、澳大利亞和泰國4國共進口了22,557噸大米,初步計劃2006年上半年上市銷售,其中一等米和三等米約各占一半。迄今為止,預計從美國進口的一等米和三等米(各約2,752噸)已全部運抵,從中國進口的12,764噸,從泰國進口的3,293噸以及從澳大利亞進口的993噸大米也正陸續(xù)運至。已運抵的兩種等級大米中碎米含量并無顯著差別。
2006年,預計將引進34,429噸進口食用米,和2005年的數量相加,總共是56,986噸,約占國內大米年消耗量的1.4%。從去年的進口米銷售情況來看,中國米和美國米將會在進口米市場上占據較大份額而從進口米消費者的角度上看,經濟處于中上層的家庭偏愛美國米,中國、澳大利亞米則會在一般餐廳和市民家庭占據一席之地。
目前,進口米的國際市場交易價格大概只有國內米市場價的1/4。因此,對負責農產品定價的農林部來說,進口米進入國內市場后應當如何定價銷售就成為了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觀察者指出:“農林部在進口米的定價過程中,不得不面對兩項互相沖突的市場利益指向。進口米的流通商和經銷商堅持要求維護市場競爭的完整性,以較低價格出售進口米;而有些人持反對態(tài)度,認為進口米和國內米如果售價落差較大,將嚴重影響國內大米市場的流通穩(wěn)定性,造成米市混亂。”針對雙方爭論,韓國主管農副產品的農林部相關機構人員日前表示:“在對進口米做出銷售定價之前,需要先對其品質進行評定。之后根據品質測定的結果決定其同國內米的差價額度,韓國農林部目前尚未形成所謂的非公開內定價?!?/p>
上述言論被爭論雙方認為是敷衍之辭。進口米經銷商已聯合,準備以低于政府最終公示的價格出售大米,此舉無疑會對尚未做出最后決定的政府施壓,影響其偏向更低定價;另一方面,農林部也擔心,如果因向經銷商妥協而導致進口米和國內米售價不能持平,國業(yè)農業(yè)團體和一些消費者團體將集體抗買進口米,并激發(fā)其它抗議活動。兩難之下,從韓國農林部最新透露出來的消息顯示:進口米最終定價很可能為國內米的90%,而國內米定價可能在現有基礎上同步下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