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于鄢的事件,《春秋》經(jīng)只有“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寥寥數(shù)字,《公羊傳》《轂梁傳》中對此都沒有具體敘述,《左傳》中卻有詳細的敘述?!蹲髠鳌む嵅硕斡谯场分杏幸惶帯把芪摹?,對此,歷來論述不多,但是筆者覺得還是值得一提,下面簡明扼要地作一分析。涉及的相鄰的三段文章為:
一、大叔完聚……段入于鄢,公伐諸鄢。①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二、②書曰:“鄭伯克段于鄢?!倍尾汇什谎缘?。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③不言出奔,難之也。
三、④遂寘姜氏于城潁……公從之。
分析下列幾句話:①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②書曰:“鄭伯克段于鄢?!雹鄄谎猿霰?,難之也。④遂寘姜氏于城潁。這里邊①③中的“出奔”不宜理解為一個詞,而應該理解為兩個詞,實際上應該指“出鄢奔共”。于是,筆者可以通過考察這幾句話的關系來看:A.①和②有因果關系,①和③相互矛盾,①和④有因果關系;B.②和③沒有多少聯(lián)系,②和④有因果關系;C.③和④沒有多少聯(lián)系。綜合A.B.C.來看,根據(jù)邏輯推理,初步可以推測③是衍句。
另外,清·皮錫瑞曾經(jīng)從《左傳》的書寫方式(春秋筆法)的角度說第②③句話是“攙入”的(中華書局1954年版《經(jīng)學通論》第611頁),認為①④連接在一起“文氣”比較連貫,而突然插入了一個②③句卻顯得“文理鶻突”了,從而得出從②到③之間的整個第二段為“后人攙入無疑也”,也就是認為整個第二段是衍文。但是筆者認為可以不把②句看作是衍句,大段大段地“衍”的可能性應該要小一些,再說這里如果不把②句看作是衍句,相當于在文中插了一些議論,那樣完全是可能的了。
皮錫瑞的分析方法與我們今天所說的up-to-down閱讀法相似,即先從各個具體的篇章歸納出一個總的特點(up)來,再分析某個具體的篇章(down)。筆者的分析卻與down-to-up閱讀法相似,即從各個句子(down)間的關系去看整個段落篇章(up)。分析方式不同,結(jié)論也不全同。
(薄守生,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蘇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