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棗又名紅棗。中醫(yī)認(rèn)為,大棗味甘性溫,有補(bǔ)脾益胃、養(yǎng)血安神、益氣生津的功效,可配合其他藥物治療多種疾病。
1.紫癱(單純性紫癱、過敏性紫癜):①大棗,生食,每次10~15枚,每日3次,連續(xù)食用至紫癜全部消退為止。②大棗20枚,水煎服,每日3次,連續(xù)服用7天。
2.產(chǎn)后不寐:大棗10枚,當(dāng)歸5克,酸棗仁5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3.浮腫:紅棗1500克,大戟500克,加水共煮1晝夜,去大戟,將大棗焙干研末,分為12小包。每次服1小包,每日3次。孕婦忌服。
4.虛汗、盜汗:①大棗10枚,烏梅10克。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連服10日為1個(gè)療程。②紅棗10枚,烏梅肉9克,桑葉12克,浮小麥15克。水煎服。
5.黃疸型肝炎:大棗250克,茵陳60克,共水煎,吃棗飲湯,早晚分服。
6.視力減弱:南棗、烏棗各10枚,加健康羊肝少許沖開水燉服,連用1周以上。
7.小兒濕疹:紅棗(去核)適量,內(nèi)放人少許明礬末,用瓦焙干,研末撤于患處。每日3次。
8.遺尿:干紅棗10枚煮熟,去皮去核制成棗泥,與10枚干荔枝肉共文火水煎。每日食用1次,連服1個(gè)月。
9.兒童病后脾虛、盜汗、自汗:大棗(去核)15枚,小棗60克,糯米50克。用沙鍋加水燒開,加入上述三味共煮粥。吃時(shí)加糖,分?jǐn)?shù)次吃完。
10.血虛心悸、煩躁不安:紅棗12枚,羊心1只(切塊),加適量水燉湯,食鹽調(diào)味服。每日2~3次。
11.心氣虛,神經(jīng)衰弱:大紅棗20枚,蔥白7段。將用水泡發(fā)的紅棗放入鍋中,加適量水,武火燒沸煮20分鐘后,加人蔥白(連須),文火熬10分鐘即成,吃棗喝湯,每日2次。
注意:大棗助濕生熱,令人中滿,故濕盛脘腹脹滿、食積、蟲積、齲齒作痛以及痰熱咳嗽者均忌服食。
治杖傷方
朱 壽
處方:當(dāng)歸20克,川芎、紅花、陳皮、甘草各10克,赤芍12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金銀花3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5天為1個(gè)療程。
功效:活血化淤,清熱解毒,主治杖傷,即被人毆打至全身軟組織受傷,疼痛難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