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深秋時節(jié),李裕民先生新作《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以下簡稱《訂誤》)由中華書局刊行面市。展讀新書,修訂本比初版(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時分量幾乎多一倍,增加近二百條,多年辛勤血汗熔鑄成此厚厚一本。
此部《訂誤》,訂正《總目》四百五十條,加訂正《四庫未收書目提要》八條,共得四百五十八條,其中五分之四皆屬宋金元各朝著述。李先生于宋史向有專攻,“文革”之前師從著名宋史權威鄧廣銘先生,“文革”期間分配到山西大學工作。山西自五代以降,歷宋遼金元諸朝,遺篇固多,兼有豐富古跡。李先生從容于考古實物與傳世文獻之間,注重山西地方宋金元史資料勾沉,別辟宋史研究新領域。在不斷積累過程中,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訂誤,漸有新得。
如劉攽《彭城集》,余嘉錫《辨證》主要指出為劉放作祭文者系曾肇而非曾鞏,實為張耒代筆,因曾鞏辭世早于劉攽。而《訂誤》于《彭城集》,共考辨四事,其一為劉斂被貶,與反對新法無多關系;其二指出祭文作者實為張耒;其三補充劉放著述八種,內中四種今存;其四指出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彭城集》佚篇,尚有未盡者,還可從他處再輯若干。
茲再單一例,說明專史研究與文獻考訂之功結合的重要性。宋代范成大《吳郡志》,是著名古志,向有研究采用。該書卷首有趙汝談為之序,宋刻本序文申明龔頤、滕宬、周南三人嘗為范成大搜訪佚聞。《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其中二人姓名不確:龔頤,沿用趙汝談之說;滕宬,館臣作“滕茂”。此間最可考辨者為龔頤,龔頤即龔頤正,此人原名龔敦頤,因避宋光宗名諱而改,趙汝談序文因諱而稱“龔頤”,但《四庫全書》修于清乾隆時期,沒有必要避宋帝諱,是館臣不察?!队喺`》于此考辨甚詳,遍舉現存宋史資料中有關龔頤正者,讀者可以參閱。
該書另一特點是于文獻梳理貢獻甚大。如《風月堂詩話》一則,《總目》僅提及作者朱弁“著作散落北方者甚多”,而未見其詳,《訂誤》指出朱弁曾作《應州記》、《渾源州記》,又從《寰宇通志》、《明一統(tǒng)志》、成化《山西通志》中收集佚文,且今大同市善化寺尚存金皇統(tǒng)三年(1234)朱弁撰《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這就是上文所說,山西曾經宋遼金元數代,地方文獻中可供勾輯者很多,而且文物遺存、金石碑版亦為珍貴史料,《訂誤》作者有心留意于此,為文時左右逢源,可資考證。
自《四庫全書總目》刻本廣為流播以來,不斷有訂補、辨證之書。相繼有1937年胡玉縉《四庫提要補正》、1954年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上世紀70年代臺灣劉兆佑《四庫著錄元人別集提要補正》問世。如今,此新著《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乃宋史專家辨證《總目》,對《總目》中眾多宋人著作予以縝密考證,不啻是鄧先生治史四把鑰匙“職官、地理、目錄、年代”之綜合體現,乃治《四庫全書總目》者、研究宋史者之必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