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米德認為:我們是從與他人的交往關(guān)系中獲得意義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必然是與他人的互動過程。傾聽與傾訴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互動過程,傾聽與傾訴反映在符號互動學中就是兩個互動的符號,通過它們的互動,形成了漢語言的教學過程。
二、傾聽與傾訴技巧在教學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對于一直生長在朝語環(huán)境下的朝鮮族學生來說,學習漢語肯定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學校對學生掌握漢語的熟練程度當然要低于對其本族語的要求,其基本要求是具備一定的漢語聽、說、讀、寫能力,這種能力達到何種程度,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對于朝鮮族教師應如何開發(fā)漢語教材,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深入研究傾聽與傾訴這種溝通技巧,靈活使用這種技巧,培養(yǎng)朝鮮族學生傾聽意識和傾聽能力,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chǔ)上,激發(fā)其傾訴的欲望。
中學《漢語言》的每冊教材主要由閱讀、口語交際和寫作、綜合性學習三大板塊組成。因此,本文將結(jié)合我們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通過對這三大板塊的分析,來證明傾聽與傾訴在漢語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
(一)應該讓傾聽與傾訴在閱讀板塊中形成以教材為中心,教材與教師、教材與學生、教材與家長三重互動關(guān)系的動力場。
閱讀部分精選的優(yōu)秀選文,不僅讓學生在豐富的語料中得到語言的學習,提高語言實踐能力,而且使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體驗閱讀的樂趣和快感,從而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陶冶情操,最終使學生在優(yōu)秀的文字中得到熏陶。要達到上述效果,離不開教材本身具有的傾訴作用。誰能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感知,去領(lǐng)悟,選文將向誰傾訴得越多。在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朝鮮族學生在閱讀上的理解障礙,這種障礙是由于對漢語言,掌握不夠熟練造成的。為了克服這種障礙,就需要學生融入互動場中。這個互動場是由學校和家庭共同參與而形成的。
我們提倡讓家長、學生和教師共同閱讀,其目的是讓他們用漢語去說,去表達,用漢語去理解去思考,讓他們?nèi)咝纬梢环N傾聽與傾訴互動交流的關(guān)系,促進以教材為核心的磁場作用的發(fā)揮。我們堅持將家長也拉入互動教學中,就是因為兼聽則明,多聽才能使學生形成更強烈的語感,形成對教材更深刻的理解,才能使學生對漢語形成更加濃厚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具備更加完善的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具備更加敏銳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讓他們找準立場和角度根據(jù)對教材的理解向老師傾訴,向同學傾訴,向家長傾訴,去形成一種和諧而民主的學習漢語言的氛圍。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一篇文章教師讀罷,感觸頗多,然后就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可謂吐了個痛快。把自己的所思所感都塞給了學生,不管學生理不理解,明不明白。學生因此變得思想停滯了。到頭來學生不僅漢語表達能力無多大長進,理解能力也沒多大提高,從而導致教材僅僅是為教師服務,僅僅在向教師傾訴,這種境況很令人痛心。如果把傾聽與傾訴互動機制引入教學中,使教材形成的互動場去激發(fā)所有的參與者互動,就不會形成上述現(xiàn)象。
(二)應該讓傾聽與傾訴在口語交際和寫作板塊中形成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三重互動關(guān)系的動力場。
目前新課改下的口語交際已經(jīng)改變了以往的流于形式、為交際而交際的純口語訓練的模式,而是每次口語交際都設(shè)置情境,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在思維發(fā)展中訓練語言,在口語交際中發(fā)展思維,最終達到朝鮮族學生熟練地掌握漢語的目的。
口語交際情境的設(shè)置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是穿學生話題的針,是引出學生為此擴展思路、發(fā)散思維的線??谡Z交際在朝族學生的漢語學習中難度較大,很多朝鮮族學生因發(fā)音不準,詞匯積累少,且把握不準意思而羞于啟口。因此,教師經(jīng)常遇到穿上了針,卻很難引出線的尷尬局面。學生作為口語交際的場心,卻不能產(chǎn)生磁場的功能。打破這種局面的關(guān)鍵是引線的教師,教師應該在選好口語交際的話題后,找準對此話題能夠有話可說的學生,讓他們先去傾訴,來營造一種動力場。這種動力場會吸引和觸動更多的學生去擴展思維,積極思考,從而引發(fā)對類似經(jīng)歷的回憶,激發(fā)起他們傾訴的欲望。當教師真正營造出了這個動力場,學生沉浸在相互之間傾訴與傾聽互動之中,教師也成了這一活動的傾聽者。在傾聽中,會加深對學生的認識和理解,會發(fā)現(xiàn)教育與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會激發(fā)教師漢語教學的靈感,從而引發(fā)教師傾訴的欲望;家長也是這個互動場不可缺少的分子。雖不能經(jīng)常直接參與課堂教學,但是家長可以間接從孩子之口,聽到孩子們的傾訴并了解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又會形成相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他們可以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從一個成人的角度去指導學生形成更為全面的看法。家長和教師之間也可以通過溝通,共同解決學生學習上存在的問題。由此可見,口語交際實質(zhì)上是一種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形成的一種傾聽與傾訴的互動場,該場動力作用的實現(xiàn)當然離不開一種民主、自由的交流氛圍。當自由地傾聽與傾訴過程結(jié)束時,也就意味著穿針引線過程已經(jīng)完成,接下來就是學生應如何用這色彩繽紛的線去繡制他們的藝術(shù)作品,繡制出的作品又會成為學生們的一種書面形式的傾訴,這種傾訴與傾聽的互動過程又在教師的批閱、學生的傳閱、家長的查閱中應運而生。
新課改下漢語言教學中的口語交際與寫作板塊,就是要求學生能在比較寬松的,各抒己見的氛圍中,通過相互間傾聽與傾訴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余地,讓他們寫自己所喜歡的內(nèi)容,說自己想說的話。
(三)傾聽與傾訴在綜合性學習的板塊中應形成一種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三重動力場,教師處于該動力場的核心位置。
漢語教材中新增設(shè)的綜合性學習板塊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進行各種有益的實踐活動,拉近學校與社會的關(guān)系,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關(guān)心社會生活的態(tài)度。但無論進行什么類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也不能脫離了學習語言這個根本的目的。
綜合性學習的目的主要是通過開展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是漢語學習的更高層次,它不單純是一種知識學習,而是與實踐相聯(lián)系的研究性學習,教師作為綜合實踐的組織者和領(lǐng)導者,必然處于綜合實踐的核心位置。
教師處于這個動力場的核心,因為工作性質(zhì),加之知識和閱歷的豐富,他的傾訴會形成決定實踐學習能否順利開展的互動場。出于工作的需要,他的傾聽對象可以首先是教師,因為新課改下的教師與教師之間的關(guān)系是一種團結(jié)合作共同攻關(guān)的關(guān)系,所以教師之間的相互傾聽與傾訴,有利于成功地進行一場綜合實踐活動;其次,他的傾聽對象應該是學生,學生應該明確開展一次實踐活動的計劃安排以及相應的要求和注意事項。學生也有自己傾訴的必要性,他可以在傾訴過程中提出合理的建議,來幫助教師開展此次實踐活動;第三,家長也是實踐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傾聽對象。家長可以直接從教師那里傾聽,也可以從學生之口間接傾聽。家長通過直接與間接的方式去傾訴他們對實踐活動的建議,從而幫助孩子順利開展實踐學習的活動。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獲得了讓他們學到的漢語言大顯身手的機會。
通過對漢語教材三大板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傾聽與傾訴是學生學習漢語無法離開的交流方式。這種交流方式,使?jié)h語學習的三大板塊形成三種動力場。教師始終在場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家長扮演間接引導者的角色,他們共同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傾聽與傾訴把家庭和學校更緊密地聯(lián)系了起來,讓漢語學習擁有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從而使?jié)h語學習順利達到了新課程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目標,實現(xiàn)了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因此,新課改要求漢語教學應拉近學校與家庭的關(guān)系、學校與社會的關(guān)系,教學應貼近生活實際,貼近學生,這就需要我們尋找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傾聽與傾訴互動交流的教學方式目前已經(jīng)體現(xiàn)在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如課堂提問、小組間交流,但是無論哪種形式都將活動空間限制在課堂上,時間局限于十幾分鐘,不能讓漢語學習得到足夠的擴展,獲得充分的實踐,因此,我們提出“傾聽與傾訴”的學習方式,把聽說讀寫自然融為一體,讓學生在互動場中充分實踐,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傾聽與傾訴互動的學習方式,非常有利于漢語的學習,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也可見一斑。這種方式能真正地與新課改接軌,能真正地發(fā)揮漢語言環(huán)境優(yōu)勢,讓漢語學習得到更高層次的提高,從而促進朝鮮族的雙語教學獲得雙豐收。
參考文獻:
[1]葉浩生主編.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關(guān)文信.新課程理念[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邢樹生,吉林省延邊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