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漢語第二語言教學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而逐漸為學術界所關注,并成為語言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擬從第二語言教學的母語負遷移、中介語影響等方面探討其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母語 中介語 策略
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必須經過輸入目的語語料的過程,在接觸輸入的語料以后,學習者的大腦會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調動儲存的相關語言知識,與輸入的語料進行相互識別和重組,以形成對第二語言的理解,最后再將所理解的第二語言的意義表達出來,這又形成了一個輸出過程。在輸入到輸出之間,語言的遷移以及中介語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會使學習者在學習中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一、母語的負遷移
遷移是由學習者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共性和差別引起的作用。 有時遷移會使語言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這被稱為正遷移。學習者往往通過一種語言的掌握,形成學習其他語言的心理或者經驗上的準備,母語能夠幫助學習者克服學習第二語言面臨的各種困難,對學習第二語言學習產生有利的影響;但遷移并不一定總能帶來積極影響,其帶來的消極作用被稱為負遷移,主要指母語不但不能對第二語言的學習效果產生積極影響,相反會對其產生阻礙。
當母語的規(guī)則與目的語一般規(guī)則相同或相近時,易出現(xiàn)正遷移,這時有利于第二語言的學習;當母語的規(guī)則與目的語一般規(guī)則差異很大時,易出現(xiàn)負遷移,不利于第二語言的學習。比如在我們學習第二語言時,我們對單個單詞的意思一清二楚,但這些單詞連成句子時,我們有時就會不知所措,很難明白句子的意思。或者說:第二語言的初學者在剛開始學習時,經常要把目的語的語料在心中翻譯成母語。在這樣的翻譯過程中就很容易發(fā)生正遷移或負遷移。
第二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學生掌握純熟的目的語,并能結合目的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和文化內涵進行自然的語言交際,但是由于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學習者又很自然地將母語的思維方式或語法習慣運用到所學目的語上,從而發(fā)生母語負遷移。心理語言學的遷移理論認為:已知的母語語言系統(tǒng)或多或少地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學習者會自覺不自覺地從母語系統(tǒng)中尋找有關的目的語規(guī)則并在語言實際應用中發(fā)生遷移。
人腦具有天賦的語言習得機制和語言能力,所以一開始就應該向學生提供正確的語言,使學生能正確地學習、運用,并在使用第二語言的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利用正確的語言進行交際活動。同時,為了使學習者增強學習第二語言的興趣,更好地掌握第二語言,第二語言教學除了在語法、語音、詞匯等方面進行深入的學習外,還應將語言運用習慣和語言使用的文化背景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目的語“硬”知識的同時,也學習目的語的“軟”知識。這對增加第二語言學習的正遷移和減少負遷移不無益處。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母語可以促進學習第二語言的發(fā)展過程。對于初接觸的不同于母語的語言系統(tǒng),頭腦中既有的語言結構有助于我們對目的語語言系統(tǒng)的消化。有時學習者由于缺少必要的目的語資源而在交際中產生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母語就可以發(fā)揮橋梁作用。 因此,我們也要有效地利用母語,這同樣重要。
二、中介語的影響
中介語是指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時還未充分達到和目的語相一致的語言系統(tǒng),是處于母語與第二語言之間的中間狀態(tài)。中介語理論是第二語言教學相關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研究中介語有助于我們了解其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為探索第二語言教學拓展新的天地。
中介語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受到廣泛的關注。美國學者塞林格于1972年首次提出中介語,認為它是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創(chuàng)造的語言系統(tǒng)。中介語作為一個語言系統(tǒng),在結構上既不同于母語也不同于目的語,它不是松散的,而是成系統(tǒng)的,它有自己特殊的規(guī)則。并且中介語是不斷發(fā)展的、變化的,并逐漸向第二語言靠近。
無論是語言教授者還是學習者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外語學習到一定階段以后,就不像學習的最初階段那樣快速提高,而是處在停滯不前的徘徊狀態(tài)——即所謂的“平臺期”,難以實現(xiàn)理想的效果。這是由中介語的頑固性造成的。該現(xiàn)象是中介語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xiàn)的一種較穩(wěn)定的狀態(tài),最突出的表現(xiàn)為:一方面,中介語在宏觀上不能充分達到目的語的水平;另一方面,學習者在某些語言的具體形式、具體環(huán)節(jié)上達到一定程度就難以形成質的飛躍,一些曾經糾正的偏誤又反復出現(xiàn)。但是,在逐漸接近目的語的過程中,中介語的這種頑固性僅僅是個別現(xiàn)象,從總的趨勢上來說,中介語仍然在不斷向目的語靠攏,學習者的進步只是不明顯罷了。
中介語研究成果要求教授者要具有正確的語言教學觀念。中介語是學習目的語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學習目的語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根據(jù)中介語在不同階段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特點,教授者應該采取不同方法,有的放矢地做好預防和正誤的工作。有時,盡管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語言學習的內化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語言規(guī)則,但是他們對目的語的理解還不完整。因此,教授者在進行講解時,務必要做到準確細致,應多舉些現(xiàn)實的例子來說明詞語的各種語法關系及其語用特征。這種將抽象轉化為具體的語言教學法會使初學者更加充分地了解該語言點的用法。
三、應對策略
要培養(yǎng)學習者自如地運用目的語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為達到某種目的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無論目的語使用達到正確與否,學習者能夠從一定的交際環(huán)境和實際情景中獲得相應的反饋,學習者的一些錯誤很容易就能在交際完成時得到改正。經過反復鍛煉,學習者的語言表達就會更加完善,同時他們學習第二語言的信心也大大增強。
在語言教學時,教學者應該多設置情景教學模式。對學習者自身來說,可以利用已掌握的母語知識來理解在情景所獲得的目的語信息,并在情景中模仿、練習和鞏固所學習目的語的規(guī)則,做到“溫故而知新”,將知識轉化為熟練的交際技巧。此外,要做到聽說結合。這里聽力材料的選材比較廣泛,可以是精讀課本的課文,可以是聽力教科書的文章,也可以是一些新聞實事和學習者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具體安排。這些都是學習者消除中介語影響、最大限度地向目的語靠攏的有利途徑。需要指出的是:有限的課堂教學以及僅有的教材,無法使學習者真正地進行語言交際。教學者應充分調動他們運用目的語的積極性,為激發(fā)學習者的表達欲提供機會,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由地使用目的語交際的能力。
四、小結
總而言之,對于學習者來說,語言從輸入開始,經過外界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到語言習得機制形成,需要經過復雜的心理過程。語言教授者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不容低估。但語言教授者不能一味地傳播語言的技巧性知識,也不能只是運用單純的教學方法,而應對學習者做出適當?shù)囊龑?。當然,這需要雙方共同作用,學習者本身的能動性也是不可忽視的。
一方面,如果教授者不知道學生如何學習語言,不掌握哪些因素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會促進或阻礙學習,語言教學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目的。教授者不能強迫學生學習,只能引導、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其學習動機,促進學習。另一方面,學習者本身的內在因素也很重要。由于個體的差異,不同個體對同樣的輸入信息會產生不同反應。因此,抓住這個內在因素,做好引導工作,也很重要。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2]呂必松.推動對外漢語教學專業(yè)的內在動力[A].對外漢語教學回眸與思考[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崔永華、楊寄洲.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4]趙金銘.對外漢語研究的基本框架[J].世界漢語教學,2001,(3).
(紀 飛吳 錦,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