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28:在《古今譚概》中,曾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齊宣王斬殺了謀叛之臣齊國大夫邾石父,并準備滅其九族。邾石父的族人就跑來求救于艾子。于是,艾子來到齊宣王面前,問道:“謀叛的只是邾石父一人,他的宗族有什么罪要被殺呢?”齊宣王說:“這是先王的法度,不敢廢掉?!卑佑终f:“我聽說以前公子巫在邯鄲投降了秦國,他不是大王的舅舅嗎?那么大王也是叛臣的族人,按照法典也該連坐,希望大王馬上自盡吧!”說罷,便從懷中掏出一根繩子來,鄭重其事地獻給齊宣王。齊宣王哭笑不得,只好說:“先生,算了吧,我赦免他們就是了!”你若作為一名官員,對此故事有何感想?請作答。
參考答案:①這個故事里,艾子的進諫藝術實為巧妙。通觀全文,并無半句請求赦免邾石父族人之言,卻最終使齊王心領神會,不得不作出妥協(xié)。②究其奧妙,全在于艾子緊緊抓住了齊王的話作為判斷的標準和原則,并引申到齊王本人身上,從而得出了“齊王當自盡”的荒唐結論。自然,齊王是不會也不能自殺的,那么他最好的選擇便是,聽從勸告,體面收場,而艾子卻達到了救人生命的目的。③勸諫領導,此法實不失為明智而有效的策略。它處處以領導之言、領導之行為依據(jù),能夠首先取得領導心理上的認同,引發(fā)深思,而不致于使領導對你首先產(chǎn)生敵意。
問題129:所謂決斷,就是在大量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就各種可行性的備擇方案,由領導者聽取分析論證后,進行選優(yōu)抉擇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拍板定案”。你若作為某一區(qū)域或層次的一把手,該如何進行拍板定案呢?
參考答案:①充分準備,精心籌劃,不打無把握之仗。由于決斷是一錘定音,事關重大,因此領導者在決斷前務必對有疑點的要刨根問底;對有漏洞的要推倒重來。千萬不能得過且過,以“差不多”了事。②把握“拍板”尺度,綜合權衡,形成最滿意的方案。這就需要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把所有想到的可行性方案都列舉出來,利用統(tǒng)一的尺度,進行比較、評估和篩選,找到其中最滿意的方案,然后博采眾長,予以完善。③提高領導者自身的決策素養(yǎng),功到自然成。因為有效的決策過程,不只是一個技術過程,更重要的是要求領導者具有與復雜決策活動相適應的內在決策素養(yǎng)。包括:科學求實的態(tài)度,謙虛民主的作風,大膽開拓的精神,堅定不移的信心,果斷無畏的魄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