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出生的人都有一個只屬于他們那一代人的童年。
雖然經(jīng)歷大不一樣,但是那份快樂還是定格在那個時代的那一代人腦海里。
50年代出生的他們,算是比較不容易的一群人,他們大多從出生就苦,生活貧困,家里兄弟姐妹多。所以童年也就談不上有多幸福。
60年代出生的他們,童年生活就是在物質(zhì)匱乏的現(xiàn)實以及鼓勵人們蔑視物質(zhì)享受、把精神追求當(dāng)成人生旨趣的輿論中度過的。
70年代出生的他們,雖然大多家里很窮,但是他們不乏快樂。同現(xiàn)在的孩子比起來,他們接觸自然的機會更多,童年也更自然。
80年代出生的他們,國產(chǎn)巨片《葫蘆蛙》、《恐龍?zhí)丶壙速愄枴贰ⅰ洞篝[天宮美猴王》……普及了的黑白電視使他們的精神生活開始豐富……
90年代出生的他們,經(jīng)歷了麥當(dāng)勞、多啦A夢、流氓兔、小燕子、耐克、考級、PS2、Twins……
50年代〉〉〉
50年代的這一輩人,他們是不幸的,然而他們又是幸運的。不幸的是,文革和反右運動讓他們大部分人什么也沒有學(xué)到,倒是上山下鄉(xiāng),費了不少周折。到了中年以后又面臨下崗、減員,工作又沒有了。
幸運的是在他們已經(jīng)懂事的年紀,就親歷了社會生活的巨大動蕩。他們往往比年輕人更熱愛自由、崇尚平等與寬容。
代表人物:
牛根生(1954年出生)
牛根生,男, 籍貫,內(nèi)蒙古,蒙牛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牛根生擁有10%的“蒙?!惫煞?,為其最大的單一股東。
牛根生的童年很不幸,在家一直過著艱難的苦日子。牛根生出生不久,因為窮,家里把他送給了別人,換回了救全家性命的50元錢。在跟著養(yǎng)父母生活的日子里,一家人也經(jīng)常為了錢而發(fā)愁。
11歲的時候,牛根生的養(yǎng)父被公安抓走了,送進了拘留所,養(yǎng)母被戴上尖帽,每天游街,造反派既逼她交待罪行,又給她規(guī)定每天必須把街道打掃得干干凈凈。牛根生說當(dāng)時養(yǎng)母的身體狀況十分不好,經(jīng)受不了這樣的打擊,一病不起,是他扶著母親去接受批斗。造反派向她身上潑污水、投石塊兒還有時拳打腳踢。牛根生就盡量保護著母親,起到盾牌的作用,同時,牛根生還早早的起來,替養(yǎng)母打掃街道,為啥起的那么早呢?一是怕別人看見了難看,二是怕造反派不答應(yīng)。從此牛根生擔(dān)當(dāng)起整個家務(wù)。經(jīng)歷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后,老牛家又都恢復(fù)了正常,父親被放出來了,母親被批斗也告一段落,牛根生也開始上學(xué)了。
50年代的人們能從牛根生的童年身上找到一些當(dāng)年的影子。那個時候物質(zhì)匱乏,趕上了五七反右運動,有的或父或母,被天真地引蛇出洞,成為右派子女;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又讓他們的父母被無情地打翻在地,他們又淪為狗崽子等等……現(xiàn)在這些生于50年代的人已經(jīng)步入中老年階層了。
他們最偉大的業(yè)績是創(chuàng)作了80年代出生的人……但也唯獨到了他們這一代,才規(guī)定一對夫妻只能要一個孩子。
60年代〉〉〉
六十年代出生的他們,吃著用各種票換來的食品,拿著自制的簡陋玩具,穿著用布票買來的各種棉布類的衣服,看著小兵張嘎等戰(zhàn)斗片,接受著傳統(tǒng)教育循規(guī)蹈矩地成長,卻在80年代遭遇了迪斯科和喇叭褲;那時他們的學(xué)費只夠現(xiàn)在買一支雪糕,他們?yōu)槟艹燥柖亲踊驗榧依锸∠聨追皱X而割豬草或撿煤渣,卻在接近而立之年的時候遭遇了物質(zhì)的極大豐富;他們接受著越來越多的開放思想,骨子里卻深深銘刻著傳統(tǒng)的觀念。
他們看著八十年代出生的后輩們?nèi)招略庐惖赝嫘鲁倍康煽诖簦凰麄冊谶€沒有搞懂COSPLAY為何物時,八十年代的小弟弟、小妹妹們已經(jīng)進入了制作和扮演的行列。他們看著父輩們堅韌地生活,卻難以忽視八十年代小弟小妹們肆意放縱的誘惑,他們在傳統(tǒng)與開放中尷尬地活著,一方面承擔(dān)了厚重的社會責(zé)任,一方面卻在各種新鮮的誘惑面前暗流涌動。
代表人物
宋祖英(1966年出生)
宋祖英出生于湘西土家族自治區(qū)古丈縣的一個苗民家里,在她12歲那年,因為沒錢治病,父親早早離開了她。出生不久的弟弟得了百日咳后,又因為藥物中毒而失去聽力。上初中時,家中的所有經(jīng)濟來源就是靠母親砍一些柴或者收一些農(nóng)作物去賣。
當(dāng)時由于生活太緊張,經(jīng)常每到學(xué)期開學(xué)的時候就沒有錢了。于是有一個勘探隊的叔叔借給了宋祖英五塊錢,正是因為有了這五塊錢,宋祖英雄才得以能夠繼續(xù)上學(xué)。最后是她母親到山里砍很多柴禾去賣,把錢還給那個叔叔的。盡管家里比較困難,但母親始終堅持讓她繼續(xù)上學(xué),因為只有上學(xué)才能有出息。也正是母親的堅持才使得宋祖英在縣文工團招生的時候有機會參加考試并最后留在縣劇團。
60年代出生的他們,條件雖然艱苦,但大多勤奮實在。童年的快樂和現(xiàn)在孩子的童年比起來是那么的截然不同。
來看一位60年代出生的人的童年回憶吧。也許能讓那個年代出生的人想起點什么。
最溫馨的回憶:正月十五和爸爸一起做燈籠。
最幸福的回憶:過年穿新衣。
最快樂的回憶:爸爸帶我和妹妹去北京的公園玩。
最驚險的回憶:除夕之夜不小心屋內(nèi)點燃了鞭炮。
最痛苦的回憶:每次填寫表格時在“家庭出身”一欄填上“地主”二字。
最氣憤的回憶:和小朋友蹲廁所時一個老頭旁若無人的進來掏糞。
70年代〉〉〉
生于七十年代的這撥人,最大的36,最小的27。他們用過糧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著瓶子打過醬油。收藏有二十本以上的小人書,看過五遍以上《少林寺》。記得《大西洋底來的人》、《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唱過“七大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鐵臂阿童木”。
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小時候記得的是花仙子、藍精靈。推鐵圈、吃小豆冰棍、看過五分錢一場的電影。學(xué)著小兵張嘎點燃用泥巴做的炮樓,用廢笤帚玩過火把,自己生火,烤過土豆地瓜。看過《寡婦村》,學(xué)會了說“少兒不宜”。讓港臺和日本電視連續(xù)劇迷住過,喜歡過翁美玲、山口百惠、霍元甲和許文強。他們是唱著“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這首歌上的小學(xué)。
代表人物
何炅(1974年生)
只要看過電視的人,就沒有不認識他的,那么火的《快樂大本營》讓這個優(yōu)秀的主持人家喻戶曉。
在何炅的博客上我們看見這樣一段他描述自己童年的話——“那個時候我們家里都不富裕,孩子們都沒有什么玩具,不象現(xiàn)在的小寶貝那么幸福。幾天前我在商場里看一個孩子試他新買的電子手槍看得入了神,那小手槍又出聲又噴火,真是令我嘆為觀止,羨慕不已。想我們小時候玩槍戰(zhàn)游戲,光是用手比劃著喊:“啪,啪,啪啪啪!”玩一下午就知道嘴累??赡菚r候我的小伙伴真是快樂,他們每天都聚在一起,從集體的游戲中找到彼此平等、相互協(xié)作、‘眾樂樂’的趣味?!?/p>
那個年代的確是普遍都不太富裕,孩子們的玩具當(dāng)然也沒有現(xiàn)在的多,但是他們也比較知足,所以童年還是過得比較的有意義的。那個時候父母們忙著養(yǎng)家。對孩子的管教也都只是嚴厲的灌輸諸如做人要老實、勤奮、覺悟要高之類的。因此那個年代的大多實在。
80年代〉〉〉
80年代的這一撥似乎物質(zhì)生活開始逐漸豐富起來,有了電視機的他們有了很多好看的動畫片伴隨其童年——《貓和老鼠》、《圣斗士星矢》、《葫蘆娃》、《變形金剛》……
80年代的流行的兒歌以影視作品主題歌和外來作品為主——“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在看著電影流完淚的同時,兩首歌曲也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上。他們那個年代,有很多伙伴一起玩,天也藍,水也清,和大自然是零距離接觸。80年代的他們接受了許多新的事物,有的思想開始叛逆,有的卻因勢利導(dǎo),小有成就。
80年代是一個承前啟后的年代,在這代人的童年里既能找得到一些6、70年代出生的人童年的影子,又比他們的童年豐富了許多。80年代,他們有著太多的“最后”,而這些最后就是他們童年的縮影。
80年代之最后〉〉〉
自從學(xué)了魯迅的文章后,就在課桌上刻個“早”字。
最后一撥對這樣一句話耳熟能詳?shù)娜恕盀楦锩?,保護視力,眼保健操,開始”。
最后一撥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卻故做厭惡狀,在課桌上畫三八線的人。
最后一撥在小時候?qū)懽魑臅r,言必稱“長大后為了建設(shè)四化而努力奮斗“或“改革的春風(fēng)帶來了XX……”之類的。
最后一撥在接受計算機啟蒙教育時、還見過basic語言的人。
最后一撥過六一還必須找齊白襯衫、藍長褲的人。
最后一撥和泥巴,過家家,彈彈子,拍畫片,背著軍用水壺,揣著茶葉蛋春游的人。
最后一撥小時候到別人家看電視,死活不肯回家,被爸媽打過的人。
最后一撥走在路上看見方格子地磚就想著跳房子的人。
最后一撥對五講四美三熱愛倒背如流,但始終沒有搞清楚什么時候才能成為四有新人的人。
是最后一撥在中學(xué)畢業(yè)時都要含著眼淚唱小虎隊的《再見》中的“請相信我們明天一定會再見,就象白云離不開藍天”的人。
代表人物
韓寒(1982年)
這個狂傲并優(yōu)秀著的年輕人在寫作方面頗有建樹,曾榮獲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并先后出了作品《三重門》、《零下一度》、《一座城池》、《長安亂》、《那么紅》、《毒》……但他竟因五門功課不及格而被迫留級,遂成為一名有爭議的人物。
童年的韓寒是幸福的,是小村莊的廣闊天地造就了他無拘無束的性格?!靶r候真的很開心,夏天釣龍蝦,冬天打雪仗。但人不會永遠留在童年”——韓寒如是說。
通常文章寫得比較好的人小時侯一定喜歡看書,而且看得都不少,當(dāng)然,他也不會例外。但由于他比較的叛逆,所以他的文章從來都是以攻擊性的為主。他就像是這個社會的一支另類力量,背負眾望,高舉一桿反叛應(yīng)試教育、嘲弄語文教學(xué)的大旗。韓寒一出道,就拿教育開刷,考試門門掛紅燈,高中里就退學(xué),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韓寒應(yīng)該算是80后出道最早的代表人物。80年代!到底是世界改變他們,還是他們在改變世界?
90年代〉〉〉
這一代都是小太陽,他們不再敬仰崇尚別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最好最亮的。90年后出生的孩子生活條件上的優(yōu)越,應(yīng)該是60——80年代人以及前幾代老前輩們有目共睹的。電腦游戲、各種各樣的動畫片、高級玩具……但是他們的童年生活卻少了點70、80年代那種大家在一起玩自己做的玩具的那種快樂。
代表人物
郝邵文(1990年生)
這個拍過諸如《笑林小子》、《少林烏龍院》等很多好看電影的童星,幾乎沒有人不認識的。據(jù)說他在排戲的時候,由于年紀小,注意力不能集中太長時間,這時,工作人員就得陪他唱歌,陪他玩耍,保姆還要隨身帶著超人、手榴彈等玩具來吸引他的注意力。于是,郝邵文的專輯就在游戲、玩樂中完成。
祝新運當(dāng)年拍攝《閃閃的紅星》里面的潘冬子的時候,享受這樣的拍戲待遇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同樣是小孩子在拍戲,條件相比起來就差了很多。
千禧年后〉〉〉
2000年后出生的這一撥,從物質(zhì)條件上來說,是基本上予以肯定的,但是在經(jīng)歷過對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教育,人們似乎又重新開始反思。出現(xiàn)了諸如讓孩子吃點苦頭也無妨、后現(xiàn)代媽媽等進步的教育觀念和名詞。
50年代人對后代有太沉重的期望。讓孩子受到最好、最完整的教育,是他們這一代人的強烈渴望。許多50年代后人的孩子從小就累,他們得執(zhí)著地去追求父母當(dāng)年沒有或不能實現(xiàn)的理想。所以作為這一代子女的“80年代后”,往往比他們的同齡人更成熟穩(wěn)重,傳統(tǒng)觀念也更強。
60年代的人會比較懂得珍惜,懂得感恩。50年代人到70年代人中間的一個階段,恰恰讓60年代的人作為一個很好的橋梁去承載了這兩代人之間差了很多的價值觀。他們兼具50年代人價值觀的一些判斷,又比較理解七八十年代隨著整個年代變遷所賦予他們的新價值觀。
70年代的人有一種介乎于年輕和不年輕之間的難堪。年輕的一代批評他們不夠新潮,年老的一代又說他們不夠保守。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80年代人在他們汲取知識養(yǎng)料的黃金年齡接觸到網(wǎng)絡(luò),雖然一臉懵懂的開始,并沒有趕“.COM”創(chuàng)業(yè)的狂潮期,但是網(wǎng)絡(luò)蔓延到他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他們已經(jīng)開始在社會上嶄頭露角。
90年代后到這個新世紀后出生的孩子們都是很幸福的,盡管他們不再像前輩那樣能和一個大院的孩子都在一起打沙包,盡管他們沒有了那么清澈的小溪去釣魚,但是他們能夠很小就把英語學(xué)得棒棒的,把電腦用得溜溜的,這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他們是國家未來的希望。
從上個世紀50年代至今,50年代是80年代的父輩、60年代是90年代的父輩……由此推算下去,都有三代這樣的家長與孩子了。俗話說:“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真心的祝愿現(xiàn)在的孩子在童年能快樂,因為童年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