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一詞源于拉丁文persona(面目),意為扮演的角色,后來引申為一個人的內(nèi)外屬性。目前心理學家對人格概念的描述也不盡相同,但可歸納為比較一致的認識:即人格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予人特色的身心組織,她是包括人所有方面品質(zhì)的有機整體,從態(tài)度、認識到價值取向等等,從而使一個人成為有利于他人的獨特個體。
理想的人格具有示范作用,中國歷代教育都注重“身教”,提倡教師為人師表。一個教師具有了“躬身厚而薄責于人”的品格,學生才會自覺自愿地學習教師傳授的知識。這就是所謂的“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一個教師具備了“隱栝之旁多枉,良醫(yī)之門多疾人,砥礪之旁多頑鈍”的理念,才能夠桃李芬芳;具備了“夫河下天下之川,人下天下之人”的胸懷,才能夠育出青出于藍勝于藍的學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就是力的表現(xiàn)?!苯逃摹傲Α卑ǜ姓倭?,說服力等。教師的博學、思維的活躍、胸懷的開闊、交往的坦誠,就會產(chǎn)生綜合說服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學生有一種特殊的“向師性”心理,他們對自己所愛的老師信任有加,并會模仿教師的行為。從教師走進課堂開始上第一節(jié)課開始,學生就會用自己敏銳的眼光觀察教師的一舉一動;教師的個性及其行為舉止、服飾穿戴多會自覺不自覺地影響每一個學生。
教師的人格是教學過程的軟件,是“虛無之用”。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而教師的教不僅只是傳授知識與技巧,還包括“傳道”?!皞鞯馈⑹跇I(yè)、解惑”是教師的職責?!皞鞯馈奔词沁M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學生接受這些教育的態(tài)度和效果如何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由于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不同,接受教育程度不同,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就要注意每個學生的人格特點,教師如果把自己對學生的人格感召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就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用自己人格魅力感召學生,做學生人格道路的航標和楷模,將會培養(yǎng)出真正合格的人才。
俄國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師把學生造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yīng)當是什么人”。教師不僅要當“經(jīng)師”還要當“人師”。羅森塔爾效應(yīng)也再次顯示出教師的言行對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影響。
在教育工作中,批評與表揚,獎勵與懲罰是常用的手段。若批評與表揚不當,便造成不利于學習的后果。例如對自卑感較強的學生,教師的批評、指責可能會徹底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從此一蹶不振。相反,如果教師能發(fā)現(xiàn)其優(yōu)點和長處,給以適當?shù)谋頁P和鼓勵,給以適當?shù)谋頁P和鼓勵,往往能增強其信心,從而促進學習。在教育工作中,對每個學生決不能千篇一律。當學生意識到教師是真心愛護他,為他操心時,教師的誘導和批評才是有效的,肯定一個學生等于成就一個學生,厭惡一個學生無異于毀掉一個學生。
因此說教育者的教書育人任務(wù)是不可偏廢的,育人是根本。這就需要通過教育者的培養(yǎng),使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發(fā)揮他們的潛能,發(fā)展個性,促進學生的學習,進而提高他們的全面素質(zhì)。
應(yīng)該承認,教師人格魅力缺失是存在的。一些教師經(jīng)受不住誘惑,出現(xiàn)了思想徘徊、業(yè)務(wù)生疏、師德敗壞等現(xiàn)象。尤其在高校情況較為嚴重。教師不安心教育事業(yè),見異思遷或兼職第二職業(yè)。業(yè)務(wù)不精,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從心理學上講,這也給與學生心理上帶來莫大的牽動,影響學生對教師的態(tài)度與情感。
馬克思曾說:“環(huán)境決定性格”。對于教師人格上的良好培養(yǎng),是離不開學校文化環(huán)境的。只有在校人員自我人格素質(zhì)不斷的提高,才能影響到整個學校的學生,甚至于關(guān)系到高級人才的培養(yǎng)與深造。
總之,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教師更應(yīng)該加強修養(yǎng),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站在時代潮流的前沿,做學生導航儀,突出自己博大胸懷和健康人格,為學生樹立出一個明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用自己崇高的品格、正義的行為,無私的奉獻精神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心理得到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