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Goodman提出:“閱讀是心理語言學的猜謎游戲,包含思想和語言的相互作用過程?!保℅oodman:1976,489)。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通過語法分析,釋義或翻譯,力圖對篇章進行全面的理解。英語閱讀過程是語言學習者認知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建構更科學完善的教學模式的過程。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guī)律研究的不斷深入,近年來,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西方逐漸流行。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模式既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又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利于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內外的許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學家、教育技術專家多年來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與探索,建構主義理論的發(fā)展與應用在最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足之處,在英語學習的每個側面,如何應用建構主義的指導構建科學的學習與教學模式成為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二、以建構主義為指導
建立科學的閱讀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1.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1)要用探索法、發(fā)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2)在建構意義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
(3)要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的思考。
2.發(fā)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作用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明確學習動機。
(2)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3)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fā)展。引導的方法包括: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要啟發(fā)誘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規(guī)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
3.教師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我們的教學對象一般在入學前已經接受了六年的系統(tǒng)外語學習,有一定的語音、語法和詞匯基礎,具有初步的閱讀能力。但他們的閱讀水平往往只停留在對事實的認知以及簡單的推理上,學生對大學英語閱讀材料中的大量信息(長單詞、長句子、長文章)感到極不適應,以至失去興趣。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意識
在中學階段,學生習慣于依賴教師。教師對知識進行的極為詳盡的講解,的確保證了教學的準確性、全面性,但同時也使學生養(yǎng)成不愿動手、動腦、動嘴的習慣,自學能力差,語篇分析能力薄弱,不敢說英語。學生在閱讀時,主要依賴字典。他們最擔心的就是生單詞,一遇見生單詞就忙于查閱詞典,有的學生還有諸如遇見幾個不熟悉的詞,就意味著文章內容也理解不了等錯誤認識。
因此,在大學英語學習的開始階段就應糾正學生的種種錯誤認識,鼓勵學生自學,介紹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和適合學生水平的閱讀技巧,鼓勵學生獨立閱讀文章、分析文章。還可在課堂上進行學生講解課文的活動,使學生真正主動去分析、講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形式多樣化。
(2)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
提高學生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讓學生了解燦爛的英語文化、優(yōu)美的韻律和巧妙的變換形式,這對提高學生的興趣都很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智力的發(fā)展?!币虼耍诮虒W過程中,教師要挖掘課文里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地方,師生可以共同欣賞英文詩歌,共同誦讀經典原文,共同演唱英語歌曲,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師生都會獲益匪淺。有了興趣,就有了樂趣,也就有了信心。
(3)設置學生學習的任務區(qū)
根據建構主義的教學原則,教學目標應該與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中的目標相符合,教師確定的問題應該使學生感到就是他們本人的問題。就教學任務而言,應該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和日常的活動或實踐整合多重的內容或技能。由于英語實用性內容的增加,教師可以把一些常用的日常表達及科技英語詞匯介紹給大家。在逐漸的積累中,提高學生的實用詞匯量,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去發(fā)現英語,如包裝上的英語、說明書上的英語,學生更容易去記憶,讓學生感到英語的實用性,有興趣不斷地去發(fā)現。
(4)加強協作學習
進行小組協商、討論。討論的結果有可能使原來確定的、與當前所學概念有關的屬性增加或減少,各種屬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調整,并使原來多種意見相互矛盾、態(tài)度紛呈的復雜局面逐漸變得明朗、一致起來。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結束語
為解決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建構主義提供了一種改革思路,它可以極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理智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當然,與知識講授型的教學相比,這種教學也有自己的弱點,如:知識不系統(tǒng),不同水平的學生是否都能適應。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是否可以避免“發(fā)現學習”的厄運?它能否在知識的建構上取得更好的效果?這是有待進一步探索的問題(Gabrys等,1993)。維特羅克(M. Wittrock)提出了生成性學習(generative learning)的模式,探討學習者如何在閱讀以及科學學習中通過經驗間的相互作用而生成意義(見陳琦,1988);有些研究者則致力于如何在科學學習中促使學習者轉變錯誤觀念,真正建構起科學的觀念(見張建偉,發(fā)表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