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星
信訪工作是反映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晴雨表。海城,這座連續(xù)四屆跨入中國農村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的城市,以全新的思維,跳出信訪看信訪,自覺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構建起一個以責任考評體系為動力,以創(chuàng)新工作平臺建設為載體,以制度建設為根本,以隊伍建設為保證的具有海城特色的大信訪新格局。
一個時期以來,海城信訪總量一直處于高位運行狀況,集體訪、越級訪更呈高發(fā)態(tài)勢。作為綜合體制改革先發(fā)地區(qū)的海城,每年用于社會穩(wěn)定工作的資金投入都在8000萬元左右。如此巨大的改革成本使海城騰飛的翅膀日漸沉重。“發(fā)展是第一要務,穩(wěn)定是當務之急”,2005年4月,新一屆的海城市委、市政府班子,針對全市信訪工作所存在的決策透明度不強、群眾參與決策渠道狹小,來信來訪得不到及時落實等具體癥結,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鞍山市委副書記、海城市委書記李宇光親自負責并督導全市信訪穩(wěn)定的整改工作。他們重點實施五大平臺建設:一是抓輿論平臺建設,實現透明信訪。由海城市委宣傳部、信訪局、廣電局牽頭在當地媒體上開設“信訪動態(tài)”等5個欄目。讓市領導和各職能部門“一把手”走進直播間為群眾答疑解惑,使信訪這一敏感問題理性地由后臺走上前臺,實現了其公開化、透明化。二是抓信息平臺理性建設,實現效率信訪。充分發(fā)揮市聯席會議這一決策指揮機構的綜合調度功能。使一批歷史遺留的重點信訪案件得到有效化解。同時健全完善了市、鎮(zhèn)(區(qū))局、村(街道)企業(yè)三級信訪信息網絡,排查、防控、應急、處置等綜合反應能力明顯增強。三是抓接待平臺建設,實現便民信訪。新建了1730平方米人民來訪接待中心,共有15個重點單位和部門進駐,實現了一門式受理、一條龍服務,徹底解決了群眾為一個事項多方上訪和部門相互推諉等問題。四是抓制度平臺建設,實現責任信訪。制定并印發(fā)了《海城市分級結訪制度》。市委書記、市長等領導親自調處類似海城滑石礦、毛祁大悲寺等一系列復雜棘手的大案、積案,有效推動了信訪問題的解決。同時量化考核,把信訪穩(wěn)定指標在各項工作中的考核比重由原來的15%提高到30%,進一步明確信訪“一票否決”的范圍。從2005年起,市財政每年將拿出10萬元獎勵信訪工作的貢獻突出單位和個人。五是抓組織平臺建設,實現能力信訪。優(yōu)先加強了信訪局領導班子力量,信訪局局長同時兼任市委、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提升了其組織調控能力等。
海城在信訪體制機制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使全市信訪形勢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截止到2005年10月,全市共受理群眾來信來訪8435件次,信訪總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6%,來市集體訪人次,同比下隆了48.9%,進京集體訪為零;去省集體訪人次同比下降84%;無重、特大突發(fā)生群眾事件。有效解決歷史遺留及新的信訪問題87件。切實樹立了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海城信訪工作得到了省、市信訪部門和相關領導的肯定,他們將為續(xù)寫海城明天的和諧與輝煌貢獻新的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