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和
舊時代的文人很注意自己的“名實”。文人作畫不屑與畫工為伍,一個原因是不愿受權勢或金錢的奴役;另一個原因就是“名實”,即用以標榜身份清高的“虛”名。古代文人在后一方面幾乎無人幸免。在政治生活中,文人們根據(jù)自己的立場突出前者,政治上無所作為時便抬出后者自我安慰。很多文人畫便是文人在政治上無所作為時的產(chǎn)物。它在出現(xiàn)之初就強烈地鄙視一味迎合別人口味的宮廷畫和民間畫工繪畫,因為院體工匠畫家的身份決定了他們在創(chuàng)作時不能太任意,而非專業(yè)的文人畫家則可盡行自娛自樂,不作別人的奴隸,在這一方面可完全滿足文人在其它方面不易得到的自尊和清高。褒揚自己的畫種當然是自然的事,而明代文人通過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的身份則是一種社會性的惡習,也因此使院體畫工畫在這個朝代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振,畫壇也由文人畫為主導了。當時的文人畫領袖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其實是以“雅”與“俗”為立論根據(jù)的,所以這一理論極具煽動性,又處在王陽明所提出“心學”的泛濫時期,任意所想的文人全盤接受了這種理論,而不顧歷史的真實,這也是中國畫發(fā)展里程上的一大特色。此后,追隨董氏的后學將傳統(tǒng)文人畫中物境與筆墨意境的對等地位,改成了以筆墨為主、造形其次的狀態(tài)。
當然,“南、北宗論”自有它的價值所在,只是董氏一派的崇南貶北是造成“北宗”衰微的一個重要因素卻是事實。明四家中的沈、文、唐、仇,前二位是文人畫家,后二位是院體風格的畫家,這也說明明中期之前還是“南、北宗”并舉的狀況。
傅山的時代正是“南、北宗”思想發(fā)生大影響的時代,但傅山的繪畫思想不但未被這一理論所左右,而且還有許多與之沖突的地方。
首先,傅山反對“集大成”之說。傅山論畫的文字不多,涉及畫之“南、北宗”問題的文字更少,但結合他的書論可確定傅山不可能不知道“南、北宗論”。在對待當時炙手可熱的南宗領袖時,傅山的態(tài)度從其書論上便可看出。傅山說:“晉自晉,六朝自六朝,唐自唐,元自元,好好筆法,近來被一家寫壞。晉不晉,六朝不六朝,唐不唐,宋不宋,元不元,尚曖曖昧昧,自以為集大成,有眼者一見,便窺見室家之好?!边@里雖沒有點名道姓,但“集大成者”確指董其昌無疑(唐林曰,此為董文敏說法)??梢姼瞪绞欠磳@種所謂每家各取一鱗的“集大成”的。
其次,在對待王維的問題上,傅山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王維雖被推為“南宗”之祖,但傅山在繪畫上卻很推崇他,傅山的《盤礴》濤就說明了這一點。但他對以“淡”為宗的“南宗”畫卻不以為然。像他畫的《丘壑壘坷圖》就是用石綠和朱砂畫成的。盡管傅山的詩中也用了“禪”的概念,但這同董其昌等人的“以禪論畫”是不同的,傅山故意借用了這一個字似乎在表明:董其昌所參悟的筆墨是“禪”,他所畫的一丘一壑也是一種“禪”。
此外,董其昌與陳繼儒論畫時說:“畫欲暗不欲明。明者如觚棱勾角是也,暗者如云橫霧塞是也。”傅山雖然大多作品也是水墨,但用筆直鯁,正是董氏所不欲畫的“觚棱勾角”。傅山有一首七言古詩《題自畫山水》,原詩如下:“天下有山遁之精,不惡而嚴山之情,谷口一橋摧誕岸,峰迥虛亭遲耀形,直瀑飛流鳥絕道,描眉畫眼人難行,觚觚拐拐自有性,娉娉婷婷原不能,問此畫法古誰是,投筆大笑老眼瞠,法無法也畫亦爾,了去如幻何虧成?!边@首詩很重要,詩人很直白地道出了自己作畫時的心態(tài)以及對山水的認識。詩中描寫的景色和《丘壑壘坷圖》中描寫的景物極為吻合?!磅展兆杂行?,娉娉婷婷原不能”一詩似乎又是專門沖著董氏這套論調來的,而且態(tài)度鮮明干脆,挑明自己不會去畫那種軟軟媚媚的畫。盡管目前沒有更明確的材料證明傅山是反董氏論調的,但從以上幾則評書、評畫的文、詩中我們?nèi)阅芸吹礁瞪綄Υ稀澳?、北宗論”的明朗態(tài)度。
另外,傅山學畫自具眼光。董氏之弟子一拿筆就怕“墮入魔道”,除董氏提出的南宗畫家不敢正面學習。傅山曾臨摹北宗畫家夏圭山水(如《平岡古木》扇面),觀看燕文貴山水并為之題跋等,但除王維之外,傅山竟對董氏開出的南宗文人畫家只字未提。不但如此,傅山的好友戴廷拭、王適等人的畫也都各具風格,絕不落人董氏窠臼。傅山中年后結識的顧炎武稱傅山是“蕭然物外,自得天機”。此語用來釋畫也很恰當。
傅山同董其昌一派不同的地方還在于對待“名實”的態(tài)度上。前文講過,文人畫是文人重名實、身份的結果。文人如果過分地注意自己的虛名,便會落人主觀的境地。明代“心學”的出現(xiàn)促成了這種變化,董其昌所標榜的南宗畫家多是些高人逸士,只要符合這個條件就可加入他的南宗畫家行列。鼓吹南宗畫家地位,實際上是在拉開文人畫家與院體工匠畫家的身份差距,通過別人的“俗”來標榜自己的“雅”。所謂“畫有六法,若其氣韻,必在生知,轉工轉遠”就是這種意思。董其昌的畫論直接教人什么可學、什么不可學,完全以一代宗師身份自居。而他請來作為南宗之祖的唐人王維卻十分淡泊,只說“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王維是真正的文人畫家,沒有那么多分宗別派的理論去攻訐別人,也沒有什么人可學、什么畫不能學的顢頇之論。比之董其昌一流,傅山在標榜自己身份這一點上做得十分直率。他本就不注重文人的虛名,以至到晚年被朝廷授為“中書舍人”后也仍自稱為“民”,以一個平常老百姓的身份自居,也正因為能做到這一點,傅山才能不為“浮名”障眼,一下看透這繪畫的本質。
傅山繪畫特征得以形成并保持下來,僅憑天性是不夠的。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主張,不為流俗所動、必定有同樣堅深的修養(yǎng)。傅山則具備這樣的條件,他在哲學、醫(yī)學、書法、文學上取得的成就甚至超過了繪畫,晚清文人梁啟超稱傅山“其學大河以北莫能窺其樊籬”決非不實之語。這樣廣博的知識,使傅山能站在一個極高的立足點上俯察繪畫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才能在“南、北宗論”的大影響時期,保持自己獨特的面貌,并能產(chǎn)生相當?shù)挠绊憽?/p>
傅山的友人朱彝尊曾寫詩道:“吳中好手有四王,常州二惲桐城方。嶺南高儼歙黃極,亦有傅山居晉陽?!笨梢姼瞪疆嬶L當時就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只不過后繼乏人,又為他的其它成就所掩蓋罷了。
(責編周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