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怕、厭倦作文是學生的共性,因此,引導學生由懼怕作文到喜愛作文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最關鍵的問題有以下三點:
一、廣讀
新《大綱》要求我們必須指導學生讀好三部教材。文字教材:學好語文文本材料,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一百五十萬字,內容廣泛。閱讀“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內與課外是相輔相成的。聲像材料:健康向上的電視、電影、錄音帶、錄像帶、光碟都是很好的閱讀教材。社會生活材料:“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要密切聯(lián)系社會生活,加強語文實踐,引導學生“讀”好社會生活這部“大書”。
讀是積累的根本途徑。知識的積累得益于廣讀,寫作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廣讀,這就是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入有神”。
怎樣讀?一要加強誦讀。誦讀是一種語言整體感悟,言文之妙,情感之真全都可通過誦讀求得。語文課堂應書聲瑯瑯,讓學生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作者運用語言的精妙,悟出課文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感悟文章表達思想的脈絡和文章的表達形式,為寫作做好鋪墊。二要達到速讀。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都要求學生具有快速獲得知識的能力,而速讀正是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捷徑。三要做好讀書筆記?!安粍庸P墨不讀書”,徐特立先生的讀書經驗對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尤為重要。要求學生每天讀書或摘抄三五個優(yōu)美詞語,或摘抄一兩段佳句,或撰寫心得體會,然后定期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向大家推薦自己閱讀過的好文章,這樣學生的閱讀范圍越來越廣,興趣越來越濃,水平越來越高,獵取的知識、信息越來越多,作文的材料積累也就越來越豐富。
二、多看
所謂多看,就是要求學生多觀察,處處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小學生注意力差,觀察能力有限,這就要求教師正確、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觀察。
怎樣觀察呢?一是觀察周圍的人和事,捕捉典型材料。學生的視線往往局限于一個小圈子,學校、家里、同學、老師、上學、放學,天天都一個樣,覺得沒什么可寫的。這里老師要選擇最佳的觀察對象,安排合理的觀察順序,理出清晰的觀察思路,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從而訓練學生把平常的小事寫出新意,并從中掌握觀察方法,培養(yǎng)觀察與思考相結合的習慣,以達到處處留心、事事關心,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寫作素材,構建典型材料的目的。二是運用多種感官,豐富寫作素材。觀察不僅是看,還要動用耳、口、鼻、手、腦等感官去多方面地感覺或判斷,獲得真實、全面、深刻的印象。三是填寫觀察日記,養(yǎng)成觀察習慣。觀察不應只是作文前的例行公事。作為語文教師,除了指導觀察的順序,教給觀察方法外,還應指導學生填寫觀察記錄。較好的方法是每周交流一次,評選班級“最佳觀察員”,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興趣,養(yǎng)成留心觀察的習慣。
學會觀察,留心生活,就會在生活這本“大書”中積累豐富的知識和材料,為寫好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勤寫
勤寫,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首先,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熱情是寫作的動力。教師要去除學生的畏懼心理,營造輕松和諧的寫作環(huán)境,鼓勵學生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寫,講身邊的人,敘身邊的事,評身邊的理,肯定學生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其次,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練筆習慣,不讓學生有等待、依賴心理。教師要善于捕捉時機,抓住生活中出現(xiàn)的人、事、物,鼓勵學生主動練筆,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如,一次放午學,鈴聲剛停,明亮的教室忽然一暗,經驗告訴我們:大雨將至。夏天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為了讓學生觀察雨,感受雨,我立即布置了練筆題《和烏云賽跑》及要求:將雨前、雨時、雨后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要求觀察有序,真實具體。作文收上來了,同學們個個感受深刻,或免受“淋浴”之苦,或懊悔一時沖動而變成了“落湯雞”,或感悟這次幸運絕非下次幸運,或驚喜雨后的清涼宜人……再如,抓住剛學的課文讓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練筆。學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布置學生寫想象作文《買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同學們的愛心在這里得到了詮釋……及時有目的地練筆,既訓練了學生的寫作技能,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習慣,學生既掌握了課文的寫作方法,又摸索出了自己的寫作技巧,而且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就會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再次是勤寫日記。教師應要求學生每天臨睡前把當天的所見、所聞、所感梳理一遍,把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內容寫下來,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長期堅持,形成習慣,這對寫作文大有裨益。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要認真落實廣讀、多看、勤寫三原則,促使學生由怕寫作文到愛寫作文,從而寫出好作文來。
(龔秋林 貴州省鳳岡縣龍泉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