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日暉等
2000年版的人教版高中語文,除了教科書外,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還編寫了配套的《語文讀本》。這厚厚的六大本《語文讀本》,從量上講是教科書的雙倍,從質上看篇篇都文質兼美。假如高中三年既能學好教科書,又能閱讀這六大本《語文讀本》,對充實學生的語文知識,增強學生讀寫聽說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增進文學素養(yǎng),大有益處。
經過調查,發(fā)現在實際操作中,大多數情況是“想法是好的,做起來是難的”。究其原因,一是時間緊。語文課時少,一般一周6節(jié)課,還要去掉兩節(jié)作文課,真正學教材的只有4節(jié)課,最多學兩篇講讀課,這中間還要穿插各種測試,一學期下來,能把教科書上的課文學完就不錯了。二是學生不重視。按理說讀本是課后讀的,可實際情況是大多數學生急功近利,寧可把時間成小時地花在做數理化上,也不愿用在閱讀上,寧可到地攤上去找一些歌星、影星花邊新聞的書,也不愿看文質兼美的書。三是難操作。只口頭上說說讓學生看,學生是很少看的。布置任務叫他們看,有布置就要有檢查,教師又顯得力不從心。這樣的結果是,盡管老師也認為這套讀本好,確實不錯,但因時間、精力的原因,往往使得這些美文被束之高閣。有些學生,從一發(fā)下來,就以太重為由,扔在家里作廢紙了。
筆者從高一到高三這套教材正好教了一遍,在教學中發(fā)現,不管什么事只要開動腦筋,總是有辦法的。三年的教學中,我盡力把讀本利用起來,還它“寶”的本來面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介紹如下:
一、把它作為教科書的補充與延伸
讀本上有許多文章就是教科書的補充和延伸。有的起介紹背景的作用,比如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可以先看讀本上徐志摩寫的《我所知道的康橋》;有的起補充的作用,有的文章教科書上是節(jié)選,而讀本可以更全,比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通過閱讀可以讓學生對作者、作品有個更立體的了解;有的起舉一反三的作用,有些文章與教材相配套,或是同一個作者不同風格的,或是不同作者差不多風格的,可以讓學生比較著閱讀,在比較中學會辨別、鑒賞。
二、把它作為語文知識的概括與傳播
語文知識包括語言、文學、讀寫聽說、鑒賞諸方面的。而讀本上都是名家一生研究的結晶,在講課文之前,先讓學生看讀本上的這些內容,就像交給了他們一把鑰匙,從字、詞的運用,到各種文學體裁講解。比如第三冊學詩詞,我們可以在讀本上找到相關的《中國古詩》、《唐詩》、《唐宋詞》、《詞的欣賞》等,先有了理論的“武裝”,學起來就輕松多了。
三、把它作為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搖籃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作為高中生能初步辨別、鑒賞作家作品,有初步的審美水平是必要的。讀本中就有許多評論性的文章,比如第五冊教材上有魯迅的《阿Q正傳》,讀本上就編排了13篇對《阿Q正傳》中的人物、語言、思想、寫法等方面的評論,學生看后大開眼界,真正體味到了“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的含義,看了以后也可鼓勵他們自己寫文學評論。還有第五冊讀本上有一篇文章叫《永恒的鄉(xiāng)愁》,是對莊子為人、為文的評價,形成一家之言,同學們看后情不自禁地拿起筆,各抒己見。無意中培養(yǎng)了學生辨證地看人、看事、看文的習慣,鑒賞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俗話說:“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到?!比绾卧趯嵺`中操作呢?我是這樣做的:
布置任務
從高一的第一節(jié)課開始,我就規(guī)定不能讓讀本睡大覺,時刻放在課桌上,每人備一本“讀書筆記本”。老師根據這一周要講哪些課文,到讀本上把相關的文章先做記號,每篇設計幾道小問題,然后利用這一周完成,或摘好詞好句,或做評論,或寫感想,上課時,再把與課文有關的知識作為問題提出來,回答得好的有獎勵,不好的懲罰。每個星期天把“筆記本”交過來。其實,真正算下來,每天只要花費半個小時左右,而這么多的時間學生是“擠”得出來的,閱讀美文更起調節(jié)作用。
認真批閱
星期天的早上,我走到辦公室的門口,必有兩大疊學生的讀書筆記放在門口。于是我開始了忙碌而又充實的一天。學生們在讀書筆記里盡情揮灑,有評論,有感想,聯系自己情感寫得真摯動人,并配以插圖、貼畫,把個讀書筆記本搞得圖文并茂。我不管寫得長短,每篇都有批注,或鼓勵、或勸慰、或建議。無意中“讀書筆記”成了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
及時反饋
每周星期一早上,我準時把“讀書筆記”發(fā)給學生,同學們迫不及待地打開,又帶著好奇心看別人的。每周我利用下午的一節(jié)自習課的時間,選寫得有見地的同學站起來讀,或者打印一些同學的,人手一份;或者針對還沒統一結論的問題,叫他們展開辯論;或者在班上舉行“優(yōu)秀讀書筆記展”,每個同學都希望自己的筆記得到表揚,于是盡力做得完美。這樣,做讀本寫筆記由一開始的強迫到后來的自覺、主動,讓語文學習的體味、領悟、各抒己見充溢著整個課堂。
當然,要做到這些,老師要付出幾倍的辛勞,自己要先看,先挑選,要設計一些題目,收上來后還要認真批閱,犧牲了一個又一個的星期天。
語文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高中三年,六本教材,六大本讀本,幾大本大小不一花花綠綠的讀書筆記,讓我真正體味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喜悅,經過三年的積累,學生們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不再是淺薄的而是深刻的。真心的希望我們的語文老師能好好地利用《語文讀本》,那里是貯存知識的倉庫,是提高能力的搖籃。盡管老師要辛苦些,但看著學生在這三年中充實地走過來,有什么比這更幸福的呢?
(馮日暉江蘇省海安縣李堡中學)
新課標下對文言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石有平
文言文是現代語文的基礎,現代語文是文言文的繼承和發(fā)展。新編高中語文試用教材,在140篇課文中文言文占40%的比重。新課標明確指出,高中文言文教學,應發(fā)展學生獨立閱讀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使學生“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達到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筆者從教學實踐中感悟到,高中文言文教學應抓好四要點:
一、抓好誦讀。誦讀是千百年來人們從學習文言文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和好經驗,它是學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鑰匙。換言之,誦讀是學習文言文入門的唯一正確途徑,舍此別無它法。在文言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誦讀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為分析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在誦讀教學中,必須循序漸進的抓好以下步驟:
其一,通過反復誦讀,掃清字詞讀音障礙,并初步理解字詞的含義。其二,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斷句,正確停頓,把握好文章的朗讀節(jié)奏,并體味文句的深長意味。其三,通過反復誦讀可
粗略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基本內容。其四,通過反復誦讀可逐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把握文章的內在韻律,并初步鑒賞文章的藝術特色。
文言文雖然已經失去“活”的語言環(huán)境,但它自身卻有很強的可讀性。通過反復誦讀,字、詞、句自然而然地進入頭腦,文章內容與主旨,隨之融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誦讀可采用多種形式,但必須堅持三主三輔:即以課堂誦讀為主,課外誦讀為輔;以個人誦讀為主,集體誦讀為輔;以學生誦讀為主,教師誦讀為輔。不論那種形式的誦讀,老師都必須予以得當的指導。
二、突出精講。在文言文教學中,精講必須做到兩點:
一是精講句式、詞語。教師講清講透、學生學好學實典型句式、重點字詞非常重要。因此教學的重點首先應放在掌握字詞與句式兩個基本點上。精講就是講清常用的典型句式特點,講透字詞的含義(基本義、延伸義)及用法。在一篇文言文中,可分類羅列出典型句式和重點字詞并詳細講解其特點用法。對特殊句式(例如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句等)應予以分解比較;對古今異義的詞類應在比較分析中讓學生自己找出詞義的變遷及異同。只有講清講透了這兩個基本點,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
二是精講重點內容或核心句段。講活講準,講深講細核心段落或精彩語句,突出學生難懂或誤解的問題,緊密聯系上下文意,在課文特定的語境中,開啟學生思路,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文章所創(chuàng)設的情感氛圍或審美意境中去。準確深刻的理解文章主旨,抓主靈魂,切準脈搏,真切感悟作者的情感起伏。通過自我主動、師生互動的審美活動,讓學生在美的感染、熏陶中鞏固知識,加深理解,從而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以提升學生整體的文言文閱讀水平。
三、重視歸納。在文言文教學中,歸納總結十分重要。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典型句式及重點詞類,在分析比較中找出規(guī)律,做到以一舉三,抓住典型,觸類旁通。歸納的過程其實就是分類比較的過程,也是鞏固深化的過程,它使看似雜亂繁多的句式、字詞通過歸類,變得淺顯明了,易于掌握。對典型句式而言,歸納是比較中的重組,使典型句式進一步通俗化、簡單化、規(guī)律化;對重點字詞而言,歸納就是比較中的分類,使詞類活用和詞類的義項變遷進一步明確化、細致化、系統化,從而形成牢固記憶。
四、注意積累。文言文學習中,積累越豐厚,其閱讀分析能力也越強。對中學生而言,學好文言文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凡是在寫作方面,語言表達能力強,文字優(yōu)美、行文流暢、結構嚴謹的學生,無一例外都很重視文言文學習的積累。文言文行文簡潔、遣辭造句考究、意境優(yōu)美等都對學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掌握了典型句式的特點,掌握了重點字詞義項及活用情況,并通過課內課外的閱讀積累,使個人的感悟、理解、分析能力在具體的閱讀中得到鍛煉、培養(yǎng)與提升,在實際運用中進一步鞏固。新課標指出,要使學生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因此,在課堂以外,教師可適當指導學生擴大閱讀范圍,給學生推薦精練短小的經典文言文,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yōu)秀讀物”,并鼓勵學生在交流討論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這樣,使課堂教學核心知識在課外的進一步深化鞏固中得以升華,從而轉化為學生的實際閱讀分析能力。
文言文教學只有做到抓好誦讀,突出精講,重視總結,注意積累四個結合,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培養(yǎng)較強的文言文閱讀分析能力,并能整體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理解水平和寫作水平。
(石有平甘肅省高臺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