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需要春天,孩子需要媽媽
2006年3月22日上午,川西平原飄著綿綿細雨,本刊記者在四川綿陽市綿吳公路左側(cè)一幢兩層小樓里,終于見到了蔣啟珍。小樓被一段坎坷的舊路和田埂隔開,孤零零地佇立在野外,除了蔣啟珍,院落里有八個老人,一個小孩,他們是蔣啟珍生活的全部??吹轿覀?,他們笑著,仿佛有很多話要說,是關(guān)于蔣啟珍的,那眼神里的感激讓我們看到了一份最純真的質(zhì)樸。早晨天還沒亮,蔣啟珍就起床做飯,給孩子洗衣服,然后和同伴一起,背著自己縫制的口袋去大街上拾撿垃圾。然后買回米面、奶粉、廉價但實用的衣服以及菜市場里別人丟掉的菜葉。我們看到了她的手,粗粗大大,裂著口子。
每天都是這樣。那天因為等待我們,她才沒有出去。倒春寒流直竄而入,卻奈何不了屋子里的溫暖。簡單的沙發(fā),破舊的床,床上的被褥很干凈,疊得整整齊齊。站在窗前,目光所及的地方,油菜開花,小麥拔節(jié),青菜、蘿卜、蔥葉爭相嬉鬧。她將在這里建立一座專門收養(yǎng)孤兒和孤寡老人的機構(gòu),為了這個已快變成現(xiàn)實的夢想,她走過的路,折合起來,已是幾個綿陽到成都的來回。
但是她不能回頭,哪怕吃太多的苦,因為她實在無法拒絕那些渴求的眼神,那一聲聲需要幫助的哭泣。至今,兒女們還記得媽媽收養(yǎng)的第一個弟弟。那時候蔣啟珍還只是一個普通的送煤工人,一次,她拉著沉重的煤車去綿陽市醫(yī)院附近的一個用戶家,在一條行人寥落的巷道,她看見一個身影在地上艱難地蠕動,間或發(fā)出十分痛苦的呻吟聲。蔣啟珍的心揪了揪,她趕緊走到近前,看到了一張半大孩子的臉,他的雙眼緊閉,眼角的淚痕隱約可見,而嘴里一個勁地呼喊著:“媽媽!媽媽!”
蔣啟珍放下沉重的煤車,蹲下身,用粗大的手拭去孩子眼角的淚水,撫摩著這個男孩因長期未洗如稻草一樣的頭發(fā),她輕輕嘆息著:“可憐的孩子呀!”這時,男孩醒過來,他掙扎著爬起來,一把抓住蔣啟珍的手說:“媽媽,媽媽!你是我的媽媽嗎?”蔣啟珍不知該如何回答,孩子的眼睛緩緩睜開,他看到的是一張慈祥但陌生的臉,失望讓他再一次閉上眼睛。蔣啟珍試著想摟過孩子,卻一不小心碰到了他的膝蓋,孩子疼得一下坐了起來,涕淚交加……蔣啟珍意識到了什么,她仔細看孩子已經(jīng)被磨破的膝蓋部位。這一看她倒吸了一口冷氣,孩子整個膝蓋已經(jīng)腫脹發(fā)炎。
蔣啟珍不再猶豫,俯下身,背起孩子。很快,她把孩子送到了綿陽市人民醫(yī)院急診科。那天蔣啟珍沒有帶錢,醫(yī)生說沒錢不能入院,可細一看,這不是常在電視里露面的蔣啟珍阿姨嗎?“他是我的親戚,讓他先住下治療吧,今后的一切費用由我來負責!”蔣啟珍說。醫(yī)生睜大了眼睛,壓低聲音:“蔣阿姨,你又是在做什么善事吧?”說著,轉(zhuǎn)身去給男孩辦理了入院手續(xù)。
此時,蔣啟珍才知道男孩叫倪幫高,是四川劍閣縣東興公社人。三天后,倪幫高的病情好轉(zhuǎn)起來,蔣啟珍提著一籠包子剛剛走進病房,小倪就艱難地爬起來,撲在蔣啟珍懷里說:“蔣阿姨,請允許我叫你一聲媽媽,好嗎?如果沒有你,我早都餓死病死了!”蔣啟珍憐惜無比地撫著他的臉說:“我已經(jīng)給你媽媽發(fā)了電報,過幾天她會來接你的!”小倪聽了這句話,更是感動得淚流滿面。他流著淚講述了自己的經(jīng)歷:父母離婚后,年僅15歲的他偷跑出來,連夜爬火車到了綿陽,他在一家火鍋店做小工還沒到一個月,就感到膝蓋關(guān)節(jié)部位鉆心疼痛。直到有一天,因站立不穩(wěn)而突然倒地……聽著倪幫高的述說,蔣啟珍和病房里的所有醫(yī)護人員都流下了淚水。
全國勞模拾撿垃圾,只為撫養(yǎng)孤苦的孩子
倪幫高出院后,又在蔣媽媽家里養(yǎng)了好長時間,盡管蔣啟珍和孩子們悉心照料,但他還是不能正常行走,蔣啟珍給他媽媽發(fā)去的電報也始終不見回音。她決定讓自己的大兒子鄧仁義護送他回家。鄧仁義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滑竿,又請了兩名同事,他們把小倪從醫(yī)院送上火車,火車下了換汽車,汽車下了換滑竿,翻山越嶺步行幾十里,一路上細心照料,終于把小倪送回了家。
四天后,鄧仁義才回到綿陽,他剛踏進父母家里,發(fā)現(xiàn)客廳里又多了兩個小姑娘,她們正興致勃勃地在地上翻畫冊。仁義一下子明白過來,他把媽媽拉到臥室里輕聲說:“媽,你以前好事已做得夠多了,現(xiàn)在老了啊,有孫子就夠你折騰了,你還收養(yǎng)這些孩子干什么呢?好事是一輩子都做不完的呀!”蔣啟珍跟兒子較起了勁:“孫子有你們呢,而這些孩子在這個世上無依無靠的,他們也需要親人?。 编嚾柿x的鼻子一酸,媽媽做了一輩子的好事,這個習慣是改不掉了。
“媽媽,我們走的時候,小倪讓我轉(zhuǎn)告你,他長大后也要做個像你一樣的人!”說這句話時,鄧仁義的聲音哽咽了。蔣啟珍聽了后很開心,孩子般地笑了。
不知什么時候,那兩個小姑娘已經(jīng)圍在蔣啟珍的身邊。她們是一對姐妹,大點的叫劉紅梅,小的叫劉秋香,都是幾天前蔣啟珍從綿陽火車站附近撿回來的。這兩個孩子剛來那天,一言不發(fā),并且有明顯的敵對情緒,經(jīng)過蔣啟珍幾天的呵護,她們變得頑皮開朗起來,還跟著蔣啟珍身后喊媽媽。
“媽媽,你一共有多少個孩子呢?”她們問。
孩子提的問題把蔣啟珍難住了。從1985年起,蔣啟珍就一直資助、收養(yǎng)孤兒,她已經(jīng)記不得究竟有多少個孩子走進她家,又走出了她家。透過窗戶,遠處的田野上空,飛滿了花花綠綠的風箏,紅梅和秋香突然大聲喊起來:“媽媽的孩子是不是跟天上的風箏一樣多?”是啊,是啊。“蔣啟珍把乖巧的小姐妹摟進懷里。
2001年過后,蔣啟珍的家又成了一個孤兒院,三居室的房子里,總共收養(yǎng)著近10個孩子。她把自己的600多元退休金全部用在這些孩子身上,她的四個子女每人每月還要支持她200塊錢。孩子們都是長身體的時候,需要加強營養(yǎng),她不管多么苦累,每天給孩子們的牛奶、雞蛋等營養(yǎng)品卻從沒有間斷過,而她自己的早餐只是一杯開水。
孩子越長越大,蔣啟珍的生活越來越緊張,眼看著劉紅梅和劉秋香兩姐妹快到初中畢業(yè)了,她們還要讀高中、上大學,這都需要錢呀,蔣啟珍絞盡腦汁想著如何給這些孩子們籌錢。她的這種心思,兒女們早都看在眼里:“媽媽,等他們能夠自食其力就叫他們自己到外面闖蕩吧!”聽到類似的話,蔣啟珍總要皺起眉頭:“這些孩子大多是女孩,她們?nèi)绻欢鄬W點知識,在社會上生存會很艱難的!”
那天晚上,蔣啟珍輾轉(zhuǎn)反側(cè),一直想著如何掙到錢的辦法,自己已經(jīng)是這把年紀了,也沒有其它能力,怎么能夠掙來錢啊?一夜無眠,天亮的時候,蔣啟珍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上街撿垃圾。
蔣啟珍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任何人,早飯后,她來到綿陽火車站附近的一個廢品收購站。找到收購站的老板,老板在電視上看到過蔣啟珍,他笑容滿面地說:“蔣阿姨,你跑這里來干什么呀?”蔣啟珍掏出一個筆記本,認真地問起舊書報、廢塑料瓶、啤酒瓶、易拉罐等的收購價,并一一記在本子上。老板更驚訝了,說:“蔣阿姨,你是不是來做調(diào)查的啊?”
愛心速遞,一座城市為你感動和驕傲
傍晚時分,蔣啟珍來到一個大型社區(qū),在一堆裝滿生活垃圾的垃圾桶里開始翻騰,當她的手剛要伸進去時,她猶豫了,陣陣難聞的酸臭味撲面而來,她直想吐。但那一刻,孩子們的臉忽然在她眼前晃動起來,一想到那些孤苦的孩子們,她咬了咬牙,還是把手伸了進去。
一個多小時后,蔣啟珍背著足有50斤重的飲料瓶、廢書報,艱難地往家里走……看著蔣媽媽背上的垃圾,鄰居們都搖頭嘆息:“她這個樣子何苦啊,這樣大對不起自己了!”
晚上,當她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時,看見自己的兒女和那些收養(yǎng)的孩子們都整齊地站在客廳里,家里的空氣異常沉重??吹绞Y啟珍回來,兒女們拉著她的手急得直哭:“媽,你這是干什么啊?你知道外面的人都說些什么!你為什么要這樣,以后千萬別去了,千萬,千萬!”蔣啟珍笑著說:“你們都聽到什么了?這也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我還可以鍛煉身體呢,也不會給你們丟臉的??!”
孩子們一下都跪在蔣啟珍面前,“媽媽,你是為我們才去撿垃圾的!”“媽媽,我們還是到外面流浪去!”“媽媽,我們對不起你!”紅梅和秋香撲到蔣啟珍的面前:“媽媽,我們不去讀書了,到外面去打工掙錢,堅決不能讓你去撿垃圾。”
蔣啟珍扶起這些孩子,含著淚說:“所有的勞動都是光榮的,沒有卑賤和高低。媽媽累點沒關(guān)系,只希望你們長大后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有責任心和愛心的人?!?/p>
從此,不管刮風還是下雨,蔣啟珍始終堅持著這份在世人眼里或許是最卑賤的工作,但她的心里卻充滿著對孩子們未來的深深期待。
第一個月,蔣啟珍掙了400塊錢,她跑到農(nóng)業(yè)銀行存起來,心里念叨著,第二個月一定要突破500塊錢?;厝サ臅r候經(jīng)過一個娛樂城的門口,蔣啟珍隱隱聽見有人在喊她,回過頭看到一個保安在向她招手。走過去,小伙子扛過來一個大大的包,“蔣阿姨,這些送給你!”打開一看,全是啤酒飲料瓶,他說:“您的事跡,我知道,我只能盡這份力,每天這個時候,我都會把這里的瓶子收集起來,到時你來拿走吧。”蔣啟珍的目光模糊了。
越來越多的人參加進來,送來米、生活用品和捐助款,她以前資助長大的孩子,也從四面八方把愛心匯聚過來,送給仍舊在蔣媽媽家里生活的弟弟妹妹。
那年7月,紅梅和秋香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高中,但她們放棄了。為了讓媽媽減輕負擔,她們選擇了綿陽市工業(yè)學校讀中專。蔣啟珍送姐妹倆來到學校,她把別人扔掉的飲料瓶子收集到一起,大家正用異樣的目光盯視著她時,紅梅和秋香卻指著她的背影給老師和同學介紹說:“她就是我們的媽媽。媽媽是用撿垃圾換來的錢送我們讀書的!”
不知道誰先鼓起了掌,很快,所有的掌聲響成一片。紅梅和秋香淚如雨下,她們真想撲過去,摟著自己親愛的媽媽,什么也不說,只讓媽媽感受到她們此時的感激之情。
2004年7月,紅梅和秋香中專畢業(yè),在西安軍區(qū)下屬的一個招待所上班,已經(jīng)結(jié)婚生子。她們每周都要給蔣媽媽打電話,委托來四川的同事給媽媽帶營養(yǎng)品,叮囑她照顧好自己。
蔣啟珍幾乎常常能接到這樣的電話,那是她分布在四面八方的孩子們的問候,他們有的當了高級工程師,有的做了企業(yè)的領(lǐng)導(dǎo),還有一些,雖然只是普通的農(nóng)民,但他們快樂幸福地生活著,因為他們得到了世界上最無私的愛,他們也學會了怎樣去關(guān)愛別人。
2006年,蔣啟珍在關(guān)注孤兒的同時,同時關(guān)注起孤寡老人。在綿陽市吳家鎮(zhèn)鎮(zhèn)政府的支持下,在綿吳公路左側(cè)租了一幢兩層小樓,把收養(yǎng)的孩子和老人安置在這里。同時,她奔波了好幾個月,打算建立一個專門收養(yǎng)被遺棄的孩子和孤寡老人的機構(gòu)。愛是可以延續(xù)的,對蔣啟珍來說,她自己也一步步地走進了暮年,但她是那么希望自己的愛能傳導(dǎo)給別人,當手與手相牽,心與心相挽的時候,那就是人生中最美最燦爛的風景線。
責編/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