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零缺陷”
曉蓉
表弟在一家建材公司質量管理部當主任,膝下有一獨生女,名叫雯雯,今年5歲。這天我去他家,看見雯雯獨自蹲在地上專心地系鞋帶,動作十分敏捷,很快就系好了。我不由得稱贊道:“雯雯做事真能干!”
表弟高興地插話道:“我從小就對她進行嚴格的‘零缺陷’教育,比如以系鞋帶為例,作為家長往往有三種方法:一是替她系;二是每次教孩子一兩個步驟;三是就一次認認真真教會孩子。我是采用第三個辦法,一次就教會雯雯把鞋帶系好。為的是讓她從小樹立‘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好’的‘零缺陷’觀念?!?/p>
表弟三句話不離本行,這番理論我知道是源自國際質量大師菲利普·克勞士比倡導的“零缺陷”理念。他的著名編著《質量免費》在西方引起轟動,讓人們明白:原來質量管理是簡單而且費用低廉的……
據(jù)說巴頓將軍在戰(zhàn)爭最激烈的時候,發(fā)現(xiàn)飛行員的跳傘質量不好,導致常出事故。巴頓十分生氣,他在百忙中親自去制傘廠視察,并把工廠幾個主管帶上飛機,厲聲問他們:“你們敢不敢用你們自己造的降落傘往下跳?”幾個主管當場面無人色,大為震驚。從此,那家工廠樹立了產(chǎn)品“零缺陷”理念,嚴格要求每個工序都要把質量放在首位,終于造出了優(yōu)良的降落傘。
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后,航天英雄楊利偉曾激動地說過一句:“我要感謝成千上萬從事航天研發(fā)人員一絲不茍的努力!”是啊,正因為有幾千個航天協(xié)作單位的數(shù)萬人員,在各個工序追求“零缺陷”,才能使楊利偉一飛成功,凱旋歸來。
人生要做的事數(shù)不清,盡量把每件事一次就辦好,盡量實現(xiàn)“零缺陷”,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在工作上、生活中的追求!
不能打開的心鎖
楊建
我丟了鑰匙,面對門上那把結構復雜的防盜鎖,我束手無策,立馬就想到了鎖王。一個電話過去,鎖王不用吹灰之力,就幫我打開了多功能防盜門。
感激之余,我請他進門喝口茶,鎖王擺擺手說,只管開鎖不進客人家門,是我做活的座右銘。聽此話我越發(fā)來了興趣,就站在門口與他聊了起來,話題自然而然地就轉到了他從鎖匠到鎖廠老板的秘笈上。鎖王沒有正面回答,卻給我講這么一個故事:
有個老鎖匠一生修鎖無數(shù),技藝高超,為人正直。老鎖匠老了,為了不讓絕技失傳,他物色了兩個徒弟。一段時間以后,兩個年輕人都學會了不少東西,但兩個人中只有一個能得到真?zhèn)?,老鎖匠決定對他們進行一次考試。他準備了兩個保險柜,分別放在兩個房間,讓兩個徒弟去打開。結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鐘就打開了保險柜,而二徒弟卻用了半個小時。眾人都為大徒弟的高超技藝喝彩。老鎖匠問大徒弟:“保險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彩:“師傅,里面有很多錢,全是百元大鈔?!眴柖降芡瑯拥膯栴}時,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說:“師傅,我沒有看見里面有什么,您只讓我打開鎖?!崩湘i匠十分高興,鄭重地宣布二徒弟為他的接班人。大徒弟不服,眾人不解,老鎖匠微微一笑說:“不管干什么行業(yè)都要講一個信字,尤其是我們這一行,必須做到心中只有鎖而無其他,對錢財視而不見,心中要有一把不能打開的鎖?!?/p>
而他就是那位二徒弟。
鎖王雖然沒道出他成功的秘笈,但那句“心中要有一把不能打開的鎖”,就是他從鎖匠到鎖王、從鎖王到鎖廠老板的全部法寶。
手心手背
龍文
當我們站在人生的岔口,望著一條條不同的道路,該如何抉擇?
——題記
一個工人向智者訴苦:“我辛辛苦苦十幾年才賺了幾千塊,可是我們那里的上班一族一年就輕輕松松得了幾千塊。憑什么我那么累卻賺的比他們少?”
智者笑道:“你的手這么粗糙,看起來很辛苦了?!?/p>
工人說:“那是當然了!”
智者問:“那你覺得是手心累,還是手背累呢?”
工人愣了一下,回答:“當然是手心了,我每天用它握鐵桿搬運或者挖煤呢!”
智者笑道:“可是冬天的時候,手背要替手心承受寒冷,手心可以握成拳頭飽暖手背可不行??!況且你每天遇到的塵土、細菌等大多也都落在手背上?。 ?/p>
工人聽候連聲致謝,輕松地離開了。
原來每一個人都是手心,我們往往看到的總是別人的輕松與自在,卻不曾看到任何人無論在什么崗位都有他的辛苦與勞累。這,便是大多煩惱的來源。
沒人在意你的過去
蔣平
一位鐘愛音樂的15歲少年,在姐姐的鼓勵下,硬著頭皮參加了一次市里的歌唱大賽。由于怯場,剛唱到一半,就被裁判打斷:“行了,就這水平也來參賽?你可以下去了!”腳抖聲顫、手足無措的少年當即如捧圣旨,做賊一樣溜了下來,并發(fā)誓這輩子再也不唱歌了。
然而,熱愛音樂的姐姐卻不這樣想,她再一次找到弟弟,嚴肅地說:“一次小小的失敗算得了什么呢?沒人會在乎你的過去,也沒人會阻止你去成功,姐姐相信你,你會唱得更好的!咱們一起堅持下去、奮斗下去,成功一定會屬于我們!”少年聽從了姐姐的勸告,發(fā)憤努力,10年之后,終于以《橄欖樹》、《大約在冬季》、《狼》等歌曲名震樂壇,他就是著名的歌手齊秦;他的姐姐,就是著名歌手、音樂藝人齊豫。
一位哲學家說過:人生只有三天,即昨天、今天和明天?,F(xiàn)實生活中,昨天是親身經(jīng)歷過的,所以我們的思想和情緒常常為昨天所左右,或為過去的失誤一蹶不振,患得患失;或為曾經(jīng)的成就沾沾自喜,不思進取,進而使隨后的人生步入一個又一個誤區(qū)。昨天已成為過去,無論它多么萎瑣,或者多么輝煌,沒幾個人會在意它們;它們,也代表不了你的今天和明天。
鷹和雞
蔣光宇
一個砍柴的人,在高山頂上撿到了一只生命垂危的受傷幼鷹。他把受傷的幼鷹帶回了家,傷勢好轉之后,同雞一起養(yǎng)在雞籠里。這只受傷的幼鷹同雞群一起啄食、散步、嘻鬧和休息,逐漸恢復了健康。時間久了,幼鷹把自己當成了一只雞。
這只幼鷹一天一天地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早日把它放歸自然。但是由于終日同雞混在一起,鷹已變得和雞一樣,根本沒有飛翔的愿望了。
主人試了很多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后,主人把鷹帶到懸崖絕壁,一把將鷹拋扔了出去。這只鷹像塊石頭一樣墜落下去,驚慌失措的鷹,拼命地垂死掙扎,拼命地撲打著翅膀,就這樣,它居然在絕望中飛了起來!
鷹,有時候比雞飛得低,但雞永遠飛不了鷹那么高。在飛翔中,鷹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與眾不同,成為一只真正的鷹。
籠子里的雞群看到了在高空中盤旋的鷹。小雞很羨慕,于是問母雞:“媽媽,我們也有一對大翅膀,為什么不能像鷹那樣高飛?”
“真是個小傻瓜,”母雞回答說,“鳥是鷹的獵物,鷹要是不比鳥飛得高,怎么抓住鳥?我們飛得再高又有什么用處?藍天上既沒有谷粒,也沒有蟲子??!”
人,平時往往認識不到自己生命的潛能。
人,只有在大變故、大不幸、大災難和大責任降臨的時候,才能將平時難以發(fā)現(xiàn)的潛能,充分地激發(fā)和催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