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我去九寨溝已經(jīng)不是一次了。那天,我們從汶川搭上了去九寨溝的公共汽車,沿岷江大峽谷逆流而上。那陡峭高大的山巒撲面而來,猶如從頭頂猛砸下來似的,令人生畏。汽車時而像老牛喘著粗氣慢慢地在坡上爬行,時而又像一葉小舟在青黛色的森林中穿行。
中午剛過,我們在茂縣飛虹橋的一家羌族人開的餐廳里吃過午飯后,又急忙上路了。車上不少游客隨著汽車忽左忽右,在搖晃中向窗外指指點點。那疊溪海子、松潘古城、紅軍長征紀念總碑、岷江源頭從窗外一晃而過。由于通往九寨溝的公路上已經(jīng)鋪上了一層薄薄的雪,駕駛員比平常更加小心。當我們抵達九寨溝口漳扎鎮(zhèn)時,已是晚上9點過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在《九寨溝》雜志編輯部的編輯王慶九先生的陪同下,進入了童話世界九寨溝。九寨的四季著實美麗。春天青山疊翠,鳥雀鳴唱:夏天萬木崢嶸,瀑布聲喧;秋天布滿山崗的紅葉層林盡染;冬天白雪漫山遍野、銀裝素裹……今天,行走在冬日的九寨溝,我更是心曠神怡。那大大小小的海子宛如粒粒珍珠、顆顆碧玉、晶瑩閃耀、璀璨奪目。眺望遠山白雪皚皚,近看海子仿佛是藏家少女頸項上佩帶的一串項鏈,讓人目不暇接。樹正群海是游人進入九寨溝之后的第一扇大門?!皹湔汉!笔且驕蟽鹊囊蛔刈宕逭妹?,在九寨溝的118個海子中,樹正就有40多個,它們就像40多面晶瑩透明的鏡子,順溝疊延五六公里,把天空和山林盡數(shù)倒映其中?!翘J葦海、盆景海、火花海、臥龍海,使我們一路激動,一路驚奇。有人說樹正瀑布、群海在春、夏、秋是整日整夜奏著的雄壯樂章,而我卻認為,冬日的樹正瀑布、群海的景致像飛天仙女更能讓人歡呼雀躍。在陽光的照射下,那似絲的流水、冰瀑,還有那閃閃發(fā)光、百態(tài)萬千的冰掛、冰幔、冰柱、冰簾、冰窟、冰宮以及成千上萬棵冰樹,確有點“瓊樹玉花”盛開的感覺。
在九寨溝中,景色變化最多的海子府屬犀牛海了。冬天的每一個早晨,那東方的太陽冉冉升起之時,犀牛海的海面便薄霧繚繞、熱氣騰騰,海子也由墨色到澄碧,真是變化無窮。而冬天的諾日朗巨幅瀑布,早已由春、夏、秋三季驚天動地的飛瀉瀑布凝固成了一串串冰掛、一條條冰茬、一簇簇雪蘑菇。這些冰掛、冰茬呈碧玉色,有的像《西游記》中描述的水簾洞:有的像古代的縣官審案;有的像牛郎放牧;還有的恍若飛禽走獸、仙女梳妝,其形狀多姿奇異,讓人思緒萬千。相傳九寨溝成百上千的海子,是仙女沃洛色嫫打碎的鏡子,而鏡海就是其中惟一沒有完全摔碎的鏡片。鏡海十分安靜地躺在郁郁蔥蔥的深山峽谷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纖塵不染,白云、藍天、樹木倒映在水中,使人如夢如幻如入仙境。冬季的鏡海,除公路邊和遠山能看到少量的積雪外,幾乎與春、夏、秋的鏡海毫無差別。而此時此刻的箭竹海已結上了一層薄薄的冰,在冰面上還有野鴨嬉戲時留下的腳印。那冰花,似一棵棵秋葉落盡時的大樹,的確讓人叫絕。據(jù)在九寨溝管理局攝影部工作的攝影家于寧介紹,這是10多年來,從未見過的奇觀。箭竹海冰形的奇異,大概是由于熱的力量,迫使水位逐步下降,冰塊下陷之后,被擠壓成的形狀。
“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處尋?”珍珠灘瀑布簡直就是流淌著銀子、滾動著珍珠的地方了。珍珠灘瀑布寬不過200米,而冬季的珍珠灘瀑布大部分已經(jīng)結上冰了,可潺潺流水仍沿著冰瀑順流而下,妙趣天成。而別有一番景致的冰塊、冰花則浮在冰面上,像猴頭,像圣誕老人,像大象的鼻子……多少年來,九寨溝有著“翠海、疊瀑、彩林、雪峰、藏情”五絕之稱。那位于日則溝孔雀河上游盡頭的五花海,可堪稱“九寨溝一絕”和“九寨精華”。冬日五花海山坡的四周,千姿百態(tài),色彩豐富,始終保持著春、夏、秋最靚麗的一面。被視為吉祥之物的大熊貓,深受各界人士的喜愛。在九寨溝有一片海子,大熊貓經(jīng)常來這里覓食、戲水,因此人們便稱這里為“熊貓海”。冬天的熊貓海結了一層薄冰,上面蓋有一層似輕紗薄霧般的細雪。
“任取一角皆是畫”這是對九寨溝的神奇與美麗的描述。冬天的長海一半靜止,一半波光粼粼。如此,一個銀色與碧綠交織的童話世界便呈現(xiàn)在你的眼前。如今的長海海面已經(jīng)結上了很薄的冰,眾多游人紛紛拿著相機,攝像機來到棧道上拍照、攝影。不少姑娘、小伙還穿著藏裝留影。
無論來自國內的,還是來自國外的游客,莫不為大自然賜給九寨溝冬日的神奇頂禮膜拜、留連忘返。
那一次登山
人的一生總會經(jīng)歷許多事,有的事如過往云煙,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容易被遺忘。然而,有的事盡管過去若干年了,卻讓人記憶猶新。
那是兩年前的事了,我與汶川縣的一位通訊員相約回到了數(shù)百公里之遙的家鄉(xiāng)。在當?shù)卣∴嵑托「叩呐阃?,我們一行登上了與都江堰青城后山交界的海拔為212l米的鎣華山。從曾經(jīng)的漩口古鎮(zhèn)整裝出發(fā),大家興高采烈地跨過了壽江大橋向右拐約50米,便有一機耕道呈現(xiàn)在眼前,順著機耕道旁的一條小路上行,這就是通往鎣華山的主要通道。走在幽悠的鄉(xiāng)間小路上,滿目皆是農人們背著金燦燦玉米回家的身影,這是秋天收獲的季節(jié)。我們一行人情不自禁地與農人們分享著豐收的喜悅。忽然,一陣“嘩啦啦”的潺潺流水聲傳入耳際。一條由上至下的小溪從一座小橋下流過。于是,我們飛快地朝那座小橋跑去。這是一座鋼筋混凝土吊橋,應該說,在深山里發(fā)現(xiàn)這么一座橋,真有點讓我們歡呼雀躍。而站在深山里的小橋上看風景,更有另一番滋味在心頭,左看連綿起伏的翠綠青山,右觀在不遠處有一青瓦蓋頂,板壁修筑的農家,真有點著名詩人馬致遠筆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站在小橋上,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讓人感到特別的愜意。
在漩口鎮(zhèn)安子坪村的岳支書家中用過午餐,我們一行又繼續(xù)開始攀登,只見山中奇峰入云,峽谷飛泉,奇巖怪石,郁郁蒼蒼,霧來則雨降,雨過則霽晴。是的,當我們在鎣華山山腳的時候,盡管不是秋高氣爽,萬里無云,陽光燦爛,但至少無雨??稍酵v華山前行,霧越來越大,能見度也越來越低。我們一行四人相隔距離僅l米左右,仿佛有一種“伸手不見五指”的感覺,走不了多遠,都要互相呼喚著名字,好像走散了似的。在這青山溶溶,蒼翠欲滴,氣象瞬息萬千的世界,人處其問,大有離塵絕世之感。
說起鎣華山,又稱小鎣華山,古名希夷華山,位于都江堰市青城后山極北,因與彭州市的鎣華山相似,為了有別于彭州市的鎣華山,而又叫小鎣華山。經(jīng)歷兩個多小時的爬徙,當我們四人終于氣喘吁吁地站在了鎣華山頂峰,已是下午6點過了。在這三面絕壁,類似蛾眉山金頂?shù)逆v華山,一座使我們仰慕許久的鎣華廟映入了眼簾。據(jù)《灌縣鄉(xiāng)土志》(今都江堰市鄉(xiāng)土志)介紹,該廟為一張姓居士所建,供有鎣華祖師佛像。當?shù)乩先诉€有一首山歌這樣流傳道:“鎣華祖師一尊神,家住漢州一座城。出家修行歪羅寺,云頂?shù)玫拦钦?。后來飛升鎣華去,萬代香火他為尊”。
談到鎣華廟,這里還有一則傳說哩:相傳在清朝康熙年間,彭縣(今彭州市)鎣華山修建鎣華廟,一切都準備好了,只等翌日上梁,誰知當晚此梁化作長龍騰空飛去。當時大家還認為是幻覺,直到天明細看,果然無影無蹤,就此忙壞了眾僧。
一個道深德厚的李居士自愿去尋找,臨行差遣一只老虎在前面開路。他們翻過湔山,渡過皂江,直到大面尾廬九峰山(西夷華山),才找到了這根大梁,只見它乖乖地躺在山頂坪上。搖搖它好像重若萬鈞,一動也不動,假如要把它運回鎣華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怎么辦?李居士看了看四周的來龍去脈:青城山色,均收眼底,大面憨厚,九峰娉婷,好一個清絕之境!就決定在此新建一座鎣華廟。
經(jīng)過魯班師徒們的幫助,很快就建成了三進神殿,后邊還有吊腳樓,瓦脊撐弓、雕梁畫棟非常壯觀,主神供的鎣華祖師。這只老虎也化作泥身坐鎮(zhèn)山門。
如今每年六月十三至十九日是廟會,由山兩邊的漩口和泰安各舉出會首四名共同承辦,朝山和觀景者絡繹不絕,辦席百桌還招待不下。
記得在《紅樓夢》里,賈寶玉游過大觀園之后說過的一句“美不過自然?!辨v華山確證了此言的價值。雖然,鎣華廟后來年久失修,殘破不堪??傻搅烁母镩_放的九十年代中期,鎣華廟修復如初。依然是趕廟者如潮,游人川流不息,聲名一震再震。站在鎣華山顛之上眺望,可以觀日出,可以看云海,可以賞青城諸峰下的千里平原,也可以俯視絕壁下早已被紫坪鋪水庫淹沒的漩口古鎮(zhèn)上蕩漾的萬頃碧波……
早在去鎣華山之前,我們就查閱了有關資料:在解放前夕,由灌縣地下黨張仲安、田志超領導的游擊隊岷江縱隊在鎣華山建立了小塊紅色根據(jù)地。這猶如我們在翻越娘子嶺時尋找民國二十二年6月,由地下黨領導的“墾民會”、“農友會”的活動場所——墾殖場一樣,始終未能找到其遺跡。
說實話,上山容易,下山難。在鎣華山,我們真正體驗到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雖說雨過天晴,但道路泥濘,沼澤遍布,與其說我們是走下山的,不如說我們是滾下山的。那天,我們抵達鎣華山廟后,稍坐了片刻,見天色已晚,還來不及細細欣賞這“青山藏古剎,碧泉擁綠蔭”的美妙景致,便匆匆忙忙地下山了。在夜色如墨的山路上,我們一行人相互攙扶著,用手機屏幕照明,一步一步地向山下走去。一會兒“哎喲”一聲,小鄭仰面朝天地摔在地上。我們三人一陣哄笑。不一會兒,小高也以一個更加漂亮的“側翻身”動作,又引來一陣歡笑。然而,我也忍不住來了一個“老妞杵拐杖”的造型,腳一歪,滑行了很遠……就這樣你一跤,我一跤;你一腳未穩(wěn),我一腳又踩虛。那摔倒聲不斷,那笑聲也不斷,回蕩在整個寂寞、寧靜的山谷中。下山以后,我們四人分別數(shù)了一下,我摔倒在地43次,小鄭、小高、小王分別是50次,48次,46次,至今想來都好笑。那晚,我們回到住處早已是萬家燈火的時候,渾身上下濕透了,簡直就像一個活脫脫的“泥人”,狼狽極了。而我們一行仿佛已忘記了一天旅途的疲勞,依然還沉浸在鎣華山的美景之中。